赵晓原创

杨振宁的智慧与短板:自然科学的巅峰vs启示与理性共同的呼声

首页 /

杨振宁的智慧与短板:自然科学的巅峰vs启示与理性共同的呼声

作者:赵晓

作为华人世界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Chen-Ning Yang)不仅在科学界声名卓著,其关于宇宙、人生与神的思考也常被引述。在他晚年的一些访谈中,他表达了如下观点:

“从自然科学角度讲,人形的神是不存在的,但一定有个造物主;这个造物主就是神。但人们对神又摸不着、看不见、抓不住,只能顺着人去寻找神。把人搞明白了,神也就有个轮廓了。”

南兄将这段话发给我,应该说它代表了许多科学知识分子面对信仰的典型态度:他们对“有神”持开放态度,但又坚持以理性归纳、人性推演的方式去“寻找神”。

从保守主义角度,既要尊重杨先生的理性与科学之光,也必须指出他在神论本体与人类认识论方面的盲点与错位。

一、杨振宁的智慧:科学的崇高与秩序的敬畏

杨振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自然科学中看见了“秩序之美”。他曾说过:“越深入研究物理学,就越觉得自然的规律令人敬畏。”

这种从科学探索中产生的敬畏,不是迷信,而是来自观察中发现世界并非混乱无序,而是高度对称、稳定、合理、优雅。这种“理性之美”令人感动,也令人谦卑。

这也正是牛顿(Isaac Newton)、开普勒(Johannes Kepler)、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等许多近代科学奠基人所共同感悟的:宇宙有理性,背后必有理者。

因此,杨振宁承认宇宙存在“造物主”(Creator),可以说是其科学认知发展的自然延伸。在这方面,他表现出极高的智慧与诚实。

二、杨振宁的短板:从人推神,错位的出发点

然而,杨振宁的最大盲点是试图“从人推出神”。他说:“把人搞明白了,神也就有个轮廓了。”这是典型的人本推演论,属于自然神论(Deism)或理性神学(Rational Theology)的一支。

问题在于,这一方法论在认识论(epistemology)上是错误的:

若神是绝对者,而人是有限者,那么有限者如何凭自身攀登到绝对者?

人是有限者。如同盲人无法靠触摸拼出一幅画的全貌,人也无法靠理性逼近无穷的神。

《圣经》早就指出:“除非神愿意启示,人无法认识神。”(《哥林多前书》1:21;《马太福音》11:27)

这一点,连著名不可知论者康德(Immanuel Kant)也承认:纯理性无法越过人类经验界限认知“自在之物”(即神)。

从理性角度说,杨振宁的“理性向上推演”路线是逻辑上无法闭合的。若没有神主动“降临”(启示),人就如柏拉图洞穴中的影子,只能猜测外面的世界,却永远无法真正认识光本身。

三、杨振宁的盲区:忽略“神为何成为人”的理性必要性

杨振宁否定“人形的神”,以为这是宗教对神的简化。但这其实误解了基督教对“神成为人的形象”的哲学深度。

神为什么要以人的形式显现?

从理性来看,有两个核心理由:

1、可理解性(Cognitive Accessibility)

神若不“说人话”“用人形”,人类就无法理解祂。启示若不进入人类的经验、语言与历史,就只能成为抽象哲思,而非真实相交。正如物理学需要“模型”来表达真理,神也以“道成肉身”(Logos incarnate)作为其完全的自我表达。

2、道德相通性(Moral Relationality)

神若不成为人,就无法真正替人承担罪、完成代赎、与人联合。神若不是耶稣基督(Jesus Christ),那人就永远只能在“道德远距”中自我挣扎,而无法得救。

因此,耶稣不是“人化的神观”,而是神本性的完整体现(《歌罗西书》1:15)——这是启示的逻辑高峰,也是理性最稳固的支点。

四、结语:理性不能自救,但理性可以指向启示

我们应当敬佩杨振宁以科学之眼仰望宇宙秩序,但也必须指出:理性不能自救,唯有启示能拯救。

真正的智慧,不是靠理性拼图把神“归纳”出来,而是因敬畏神而得启示的开始(《箴言》9:10)。

如果说杨振宁用科学见证了宇宙的秩序,那我们应当用信仰回应那位赋予秩序的神——并且因祂成了人,我们才得以真实认识祂。

正如奥古斯丁所说:

“你为自己造了我们,我们的心若不安息于你,便不得安宁。”(Confessions, Book I)

愿杨振宁的智慧成为更多科学人思索信仰的桥梁,也愿福音启示打开更多人的灵眼——不只是仰望星空,更是看见十字架下的光。

Date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相关文章

暂无内容

联系我们

因时间精力有限,电子邮件无法保证每封都回复,但我们会认真阅读每封邮件,推荐微信联系,谢谢理解!

微信客服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

在线联系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

在线提问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