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的暴民潜质——从另一个视角看邮轮抢饭
文章分析中国社会的暴民潜质,因缺乏稳定价值观而循环顺民与暴民。基督信仰提供稳定价值体系,但现代制度利用暴民潜质维持高压。基督徒需坚守信仰,应祷告寻求改变。
暂无文章
文章分析中国社会的暴民潜质,因缺乏稳定价值观而循环顺民与暴民。基督信仰提供稳定价值体系,但现代制度利用暴民潜质维持高压。基督徒需坚守信仰,应祷告寻求改变。
作者批评对“许倬云”等人物的盲目崇拜,反映出低级文明的束缚,呼吁反思历史上反宗教运动对中国信仰的危害,强调寻找更大智慧和真理。
疫情期间,作者通过赵晓老师的课程获得心灵滋养,专注信仰源头。院中小雀饮活水启示清泉重要性,坚定信仰,令生命焕新。
这篇文章探讨了基督徒如何处理纷争的有效方式,借鉴了《约书亚记》第22章的故事。文章指出,虽然“兄弟阋于墙”的中国传统强调一致对外,但未能根本解决内部矛盾。相反,故事中的以色列支派通过嫉邪如仇、开诚布公、充分讨论、着眼长远、尊主为大和有爱包容等特点,成功化解了即将爆发的冲突,实现了相互理解与团结。文章强调,这种处理纷争的模式为当代基督徒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文章探讨了继续仇恨日本的合理性,指出这种仇恨是否源于个人需求或集体情绪。作者通过具体案例反思了历史上对中国人造成伤害的不同事件,强调不应只针对日本,而应关注人心中的“罪”。文章提到日本的社会细节和人际关系,展示了现代文明的进步,呼吁人们更关注具体的人与爱的表达,而不是盲目的仇恨。最终,作者质疑我们是否应该继续仇恨日本,还是应该拥抱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