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观天下:制度衰退还是引爆泡沫、驱动结构改革?
20250409
一、主要观点梳理:特朗普2.0的“工程式衰退”战略
2025年,美国经济进入一个“阶段性转折点”,市场剧烈震荡。野村证券与ZeroHedge等机构指出,特朗普与财政部长贝森特正执行一套精心设计的“人为制造衰退”战略,其主要思路为:
1. 主动引发经济下行
通过削减政府支出、关税压制全球化、裁员与缩表等方式,制造“负财富效应”,打击投机与消费。
目标是结构性再平衡
借由衰退“清理泡沫”,实现从政府主导型刺激向私营部门驱动型增长的转型。

2. 分阶段执行
第一阶段:“痛苦期”——经济下滑、市场重估;
第二阶段:“宽松期”——通胀下降、联储降息、减税放松监管; 问题是两阶段之间存在滞后期,如果不能快速进入第二阶段,市场信心可能全面崩溃。
3. 政治考虑
若在2025年“拆除泡沫”,至2026年经济回升,共和党将在中期选举中巩固优势。
二、反驳与质疑:战略是否可行?代价能否承受?
这套“有控制的拆解”逻辑虽然大胆、系统,但存在几个关键问题:
1. 高估了政策控制力,低估了市场自发崩盘的风险
一旦资产泡沫被主动引爆,市场未必“有序调整”,而可能迅速踩踏,引发系统性危机;
如2008年雷曼事件,市场的信任一旦破裂,是不可控的链式反应,非财政与货币工具能及时制止;
所谓“Controlled Demolition”更可能成为“Uncontrolled Explosion”。

2. 滞后效应是政策失败的核心风险
联储降息、减税、放松监管的效果存在长达数季的传导周期;
在此期间,失业上升、消费萎缩、税收下降,将引发民众与国会的强烈反弹;
美国社会当前已极度极化,选民对“为改革而受苦”的耐性极低,政客更难承压。
3. 市场本身未必愿意买单“改革换未来”
金融市场看的是“现在”和“预期”,不是“最终理想目标”;
如果阶段一的阵痛未见第二阶段的实质性政策落地,市场会直接定价失败;
一旦投资者相信“特朗普看跌期权”(即市场相信他最终不会让市场崩)失效,将出现系统性抛售。

4. 现实政治环境远非政策实验室
国会通过预算、调节开支、执行税改,需政党协商与舆论支持,而非总统一人之意;
美联储的独立性也决定了其未必会配合“政治制造的衰退”;
所以,这种结构改革构想,最大障碍来自制度,而非技术。
赵晓评论:
与其说当前美国正在步入“灾难性衰退”,不如说它正在经历一次罕见的战略调整窗口期
一方面,美国经济基本面韧性强劲,通胀回落,就业稳定,企业盈利预期尚可,这为政策转型提供了“软着陆”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川普团队并没有回避债务、泡沫、财政依赖等结构性深层问题,而是选择主动破局,通过压缩开支、重建市场机制、推动私营部门动能恢复,向“真实增长”回归。

这种思路,与其说是“制造衰退”,不如说是借痛苦为改革换时间。
的确,“大破”意味着风险,尤其在全球金融市场对政策变化高度敏感的当下。但只要节奏把握得当,沟通机制清晰,政策信号稳定,这种“负财富效应+政策再平衡”的组合,完全有可能成为一次历史性的再出发。
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川普试图改革”,而是如果谁上台继续无视债务、纵容泡沫、用赤字掩盖问题,那才是真正的系统性风险。
在中国有句话,“新官不理旧债”。这不代表不还债,而是要换一种更可持续、更真实的方式来修正过去“滥刺激”的经济路径。这一点,不仅美国要面对,全球大多数国家也都迟早要面对。
所以,客观而论,既要看到调整的风险,也要认清其中的战略勇气与改革诚意。
“勇于直面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人,方显英雄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