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观天下:量子计算机何时商用的争论
20250211
一、黄仁勋 VS. Google:量子计算商用时间表之争
近期,Google 量子计算部门与辉达(NVIDIA)执行长黄仁勋在量子计算机的商用化时间表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预测,引发业界激烈讨论。
黄仁勋的预测:量子计算商用至少20年
2024年初,黄仁勋表示,真正“实用”的量子计算机至少还需要20年,15年“太早”,30年“太晚”。
这一言论导致量子计算概念股下跌,并引发业内人士的反驳。
Google的反驳:5年内实现现实世界应用
Google 量子 AI 部门负责人 哈特穆特·乃文(Hartmut Neven) 公开表示,他们乐观地认为,5年内将实现量子计算的现实应用。
Google强调,这些应用主要涉及材料科学,包括:
电动汽车新型电池研发
新药物发现
新能源替代研究

二、产业界的不同立场
黄仁勋的言论并非孤例,业内对量子计算商用的时间表分歧明显。
D-Wave:量子计算已经商用
D-Wave CEO 艾伦·巴拉茨(Alan Baratz) 直接反驳黄仁勋,称量子计算已经投入生产。
例如:
万事达卡和日本NTT Docomo目前已在业务中使用 D-Wave的量子计算技术。
Google:《自然》论文新突破
Google 的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展示了一种新的量子模拟方法,进一步证明量子计算的可行性。
这一突破增强了 Google 5年内实现商用的信心。

三、量子计算商用化的现实挑战
尽管 Google 对5年时间表持乐观态度,但业界普遍认为量子计算要真正“取代”传统计算机,仍面临诸多挑战:
1、硬件:量子比特的稳定性问题
目前的量子计算机存在高误差率,量子比特(qubit)易受外部环境干扰,导致计算结果不稳定。
纠错技术尚未成熟,目前仍在实验阶段。
2、软件:量子算法的开发
目前可实际运行的量子算法仍然有限,大多数算法尚未超越经典计算机。
需要开发出真正适用于量子计算的商业级应用。
商业化:产业链和市场需求
目前量子计算主要应用于学术研究,真正落地商用的案例较少。
产业界仍需探索适合量子计算的商业模式。

四、未来展望:谁的预测更可能实现?
短期来看(5年内):Google 提出的材料科学和药物研发方向可能率先突破,但受限于计算稳定性,仍可能局限于实验室阶段。
中期来看(10—15年):量子计算或可用于特定高价值行业(如金融建模、密码学等),但仍不会完全替代传统计算机。
长期来看(20年以上):如果纠错技术突破,量子计算才可能真正实现大规模商用,并挑战当前计算模式。
五、结语:技术突破与产业化的博弈
量子计算何时商用,不仅是技术突破的竞赛,也是资本、市场与现实需求的权衡。Google 和黄仁勋的分歧,反映出不同企业对量子计算发展路径的认知差异。最终,这场博弈的赢家,将取决于谁能在技术、应用和市场接受度上率先实现真正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