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观天下:可怕的不是衰退,而是不承认衰退,更可怕的还要打击唱衰
20241223
中国经济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复杂、最困难的时刻。然而,真正令人担忧的不是经济的下滑本身,而是官方和舆论对衰退事实的遮掩和打压。没有问题就没有解决,否认问题只会加剧困境,封杀唱衰的声音更是对经济调整和改革的最大障碍。
一、经济在衰退,用数字说话
经济数据是解读现实的钥匙,而真实的数据描绘了一幅危机四伏的画卷。
1. 消费降级的全景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断崖式下滑尤为醒目。2024年11月,全国社零额同比下降了13.5%。尤其是年轻人主导的消费降级现象更为严重。数据显示,越是人口年轻化的地区,消费降级越显著;而老龄化程度高的地区,消费则相对稳定。这一反常现象源于年轻人收入的不稳定和对未来的悲观预期。

2. 失业的隐性冰山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城镇失业率在5%以下。然而,从2019年至今,城镇就业人口实际减少了4700万,而这4700万人中,约4200万人返乡务农。城市中的“消失者”直接削弱了消费能力和住房需求。这不仅解释了失业率与经济数据的脱节,还揭示了隐性失业的严重性。
3. 房地产泡沫的崩溃
2021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0%,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0%-15%)。然而,自2021年泡沫破裂以来,房价和交易量持续下滑。根据国际经验,房地产泡沫破裂通常导致经济增速年均下降3-4个百分点,而中国的官方数据却显示仅下降0.2%。这一反常结果直指数据造假。
4. 消费信心崩塌
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22年起出现断崖式下滑。年轻人普遍对未来失去信心,选择减少非必要消费,甚至不婚、不育。社会中流传的调侃——“生机勃勃的老年人、死气沉沉的年轻人、和生无可恋的中年人”,直击现实的痛点。

二、不承认衰退的后果
面对如此严峻的数据,官方却选择用“光明论”遮掩事实,甚至将问题归咎于经济转型的“阵痛期”。这种掩盖和不作为的后果正在显现:
1. 政策迟滞
政府对经济问题的反应迟缓。直到2024年9月,才在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承认经济整体存在问题。然而,随后的救市措施多是象征性的,力度不足,难以扭转颓势。
2. 市场信心流失
数据失真不仅使政策制定缺乏精准性,还进一步削弱了市场信心。外资大幅撤离,2024年11月跨境证券投资净流出457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时,外商直接投资(FDI)同比下降28%,全年或将首次出现净流出。
3. 社会预期恶化
高房价、高失业率和低收入共同作用,使得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年轻人选择“躺平”,中年人缩减消费,老年人囤积存款。这种信心危机对经济的长期复苏构成重大威胁。

三、打击唱衰的危险逻辑
经济学家的“唱衰”本应成为政策调整的助推器,却被视为不和谐的噪音。高善文的讲演“凛冬将至”直指问题核心,却在几天后被封杀。这种做法不仅无法挽回市场信心,反而助长了对经济数据和政府决策的不信任。
1. 真实声音被压制
唱衰的声音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数据的冷静分析。然而,封杀这类声音只会使问题失去公众关注的出口,也让政策调整失去了反馈的依据。
2. 言论管控的长期隐患
压制经济学家和市场分析师的声音,反映出对危机的不自信。这种对批评的打击会进一步减少外界对中国经济的透明度和信任度,使得外资和高净值人群更快撤离。

四、对未来的三点建议
经济的复苏需要真相为基石,也需要勇气和决心。
1. 承认问题,透明改革
首先,需要正视经济问题的严重性,包括数据造假、结构失衡和市场信心丧失等。唯有承认问题,政策才能有的放矢,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展开。
2. 激活消费与内需
要想打破消费降级的恶性循环,需要降低房贷负担,改善收入分配,尤其是增加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通过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提振消费信心。
3. 释放市场力量
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包括放松对资本流动的管控,吸引外资回流;同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市场化调整,避免僵化的价格维稳政策。

五、结语:用真相照亮未来
经济下滑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拒绝承认问题,更可怕的是打击那些指出问题的人。中国经济的困境不在于萧条本身,而在于对真相的回避和对改革的犹豫。唯有直面真相、鼓励真实声音,才能为经济复苏注入动力,为社会稳定奠定基础。这是经济学的启示,也是历史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