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生活

人是行走在时空中的游子

首页 /

人是行走在时空中的游子

作者:二哥

我们每个人都是行走在时空中的游子,也像柏拉图的洞穴人一样,活在幻像当中而不自知。所以游荡中的人生充满了迷茫和痛苦。

叔本华认为: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叔本华不是油腻大叔,他是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代表作品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为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叔本华的形而上学构建于两个基础概念之上:

一是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

二是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于是世界本质就是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所以从逻辑上说,它永不可能被满足。

所以如果不能满足的欲求是某种痛苦,那么世界就无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人们只是永远试图使自己的欲求满足,但这种满足却更加证明和显现了意志本身,这被叔本华认为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叔本华开篇就说:世界是“我”的表象。为什么世界是“我”的表象呢?

作为康德的继承者,叔本华从康德的先验哲学出发,我们认识到的世界所谓的万事万物,天地星辰其实都是感官给我们的反馈,并不是客观世界不存在,而是客观世界不可知。即康德所谓的“物自体”不可知。人类只能感知被我们感官加工过的信息,每个人的感官对信息的接受度都不一样,比如色盲者看不到彩色的世界,人对自然界声波频率感知的范围也不一样,导致听到的声音也不一样,所以,从每个个体来说,世界都是你自己的表象。

康德认为,人们通过现象认知世界,但客观的世界即“物自体”是人类无法认知的。康德认为,在现象和物自体之间存在着一个无法跨越的天堑,人们只能通过先验逻辑的形式实现对现象的认知。

叔本华的表象即是康德的现象。同时叔本华结合了贝克莱的观念,认为万事万物的存在是因为被感知。

叔本华之所以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因为这里存在一个主观的认知,就是“我”脱离了这个主题,所有的事物就不存在了。所以这个“我”是一个绝对存在的前提,于是叔本华和康德在这里开始分道扬镳。

康德的两个世界是“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而叔本华认为,所谓的物自体就是“我”的意志,我们对自己的存在具备内在的意志,即生存的欲望、情感的欲望、繁衍的欲望,这个意志是世界的本源,它们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它们没有原因也没有目的。

我认为无论康德还是叔本华的思考无疑都是伟大的,但这种伟大仅限于人类的理性范畴,所以才会有“物自体”是人类无法认知的,现象和物自体之间存在着一个无法跨越的天堑这样无奈的感叹!

其实叔本华认为“我”即“物自体”的看法比康德更进一步,作者二哥的论述,也是我的理解,但有一点,康德哲学是理性哲学的顶峰,而叔本华哲学是非理性哲学的开山祖。

叔本华唯一的缺陷就是“我”、“物自体”之间少了上帝这个桥梁。没有上帝这个跨越天堑的桥梁,我永远是“我”而成为不了“物自体”。

所以只有通过上帝,“我”成为了自在永在的“物自体”后,也就是世界的本质,那么“如果不能满足的欲求是某种痛苦,那么世界就无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我认为在通往终极真理也即“物自体”的道路上还有一条光明的道路,那就是信仰。只有信仰才能跨越时空,跨越天堑,认识上帝!热爱上帝!追寻上帝!才能融入到绝对真理之中,才能超越叔本华所谓的“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的人生”!

Date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因时间精力有限,电子邮件无法保证每封都回复,但我们会认真阅读每封邮件,推荐微信联系,谢谢理解!

微信客服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

在线联系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

在线提问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