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晓答问:“黑命贵”算怎么回事?
鸿威:
赵老师,“黑命贵”这个说法,我认为是对黑人上街游行的一种污名化。只要有一点理性的人在主张自己的诉求时,都需要得到其他人的同情与帮助,而不会提出一个同时得罪所有族裔的口号;除非是天生的智障。“黑命贵”很大可能是“黑人的命也是命”,但被别有用心的人给故意歪曲了。具体到底是什么还请您给予解答。

赵晓:
鸿威好,今天得空回你这条留言。
你这个观察非常敏锐。“黑命贵”这个词,其实最初是中文网络上对英文口号“Black Lives Matter”(简称BLM)的一种翻译或戏谑化的称呼。
因此,“黑命贵”这个表达:
1、不是运动本身的官方主张。
2、是中文网络文化中形成的一种嘲讽或批评性的用语,特别是用于批评或讽刺一些抗议中出现的暴力或激烈举动。
也因此,你的直觉是对的。如果想要更准确、理性地理解这个运动,最好使用更中立的翻译:“黑人的命也是命”,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与偏见。
但说到底,“黑命贵”并不是简单的翻译失误,背后有更复杂的背景。

保守派和进步派(自由派)在对待以及看待“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运动上有显著的不同。
进步主义者:
1、强调社会结构性不公和历史不义,认为美国社会存在系统性的种族歧视与压迫。
2、倾向于集体反省历史遗产,呼吁社会转型,强调通过社会改革、立法、公正运动来纠正不平等。
3、对运动中的暴力事件比较宽容,认为它们是历史不公长期积累的产物,不能以个别行为否定整体运动的正义性。
保守主义者:
1、强调个人责任、法律秩序和个人自由,认为当代美国不存在广泛的系统性种族歧视(刘澎老师专门讲过一课,就强调美国不存在系统性种族歧视)。
2、倾向于认为个别事件(如警方执法过当)并不代表整体制度的问题,应以个案方式处理。
3、反对过于激烈的抗议手段,认为暴力示威、骚乱和打砸抢行为损害了社会秩序。

这背后又有更复杂的思想在作祟。
例如,进步派背后的“文化马克思主义”(Cultural Marxism):
1、强调通过阶级、种族、性别等身份政治视角,关注社会中权力与压迫结构。
2、认为需要用制度的手段矫正历史形成的集体不平等。
保守派背后的古典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传统:
1、视自由与个体责任为基础,反对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
2、强调国家权力有限,警惕以社会公义之名扩大政府权力,保护个人权利与自由竞争的环境。
更要命的是涉及到权力之争。在保守派看来,进步派借此故意“造梗”、“带节奏”,为的就是把本来严肃的议题,轻松地“一黑到底”,趁机扩张权力。

为啥呢?其实很简单:
对有些人来说,美国黑人上街抗议这事儿,本质上不是“黑命”贵不贵的问题,而是“选票”值不值钱的问题。
进步派高喊着“Black Lives Matter”,目的是占据道德制高点,背后顺手拿走了一大波少数族裔的选票。
保守派也不傻啊,立刻嘲讽一句:“别装了,你们才是利用黑人赚政治资本,咱们不陪你们玩这个游戏。”
这就好比一群人在抢“道德”这顶高帽子,抢到了,你就占据了道德高地,抢不到就只能被戴上“小丑”的帽子。
于是,中文网络上“黑命贵”一词,就是保守派拿来反击进步派的方式:
用调侃的方式撕开对方道貌岸然的外衣,说白了——
不是黑人命贵,而是某些政客的脸皮真够厚,看权力真够贵。

所以,这事儿的深层次逻辑是:
一个本该严肃的“社会正义”话题,被政治力量“消费”成了一个争抢选票的闹剧。
中文圈则顺势用调侃的方式把这种闹剧揭穿——你不是想道德绑架吗?咱就干脆来个戏谑的“黑命贵”,告诉你:
你们的游戏我们看透了,不如幽默到底。
所以,“黑命贵”从来不是翻译问题,而是有人想“拿这事做文章”,拿少数族裔的生命做筹码,来为自己的政治算盘打底。
在保守派看来:
黑人命贵不贵不好说,但有些人把黑人命当成“选票”,那可是真贵!
讲完这些,不知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你是否会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