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谈“日本人为何不仇恨美国人?”
作者:赵晓
读到一篇文章,其中谈到“日本人为何不仇恨美国人?”
二战期间,美国对日本实施了毁灭性打击,尤其是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给日本带来了无法估量的伤痛。然而,战后日本人对美国的仇恨情绪却并不明显,反而与美国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讲述原子弹之父故事的电影《奥本海默》在日本大获成功,这一现象更加耐人寻味。奥本海默代表着那场屠城之痛的始作俑者,日本人为何还能平静地接受这部影片?是他们淡漠无情、无视历史吗?
答案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一、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视角
中国人的解释:
1.美国的战后援助:
美国占领日本后,没有“蹂躏”这个国家,反而提供了大量食品和物资,帮助饥饿中的日本民众渡过难关,改变了年轻一代对美国的看法。
2.天皇地位的保留:
美国保留了天皇制度,稳定了社会结构,赢得了日本民众的感激。
3.经济复苏的契机:
朝鲜战争期间,日本成为美军的物资供应地,制造业迅速崛起,奠定了现代经济的基础。
4.美日安保协定:
美国提供军事保护,日本不必耗费巨资发展军备,集中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成为亚洲最富裕的国家。
5.务实心态:
日本人相信沉溺于仇恨无济于事,务实地向前看,才能走向繁荣的未来。

西方人的解释:
1.战后重建与扶持:
美国占领当局通过政治与经济改革,帮助日本从废墟中复兴,奠定了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础。
2.文化软实力渗透:
美国文化,如音乐、时尚、影视,深受日本年轻一代欢迎,拉近了两国人民的情感距离。
3.战略军事合作:
美日安全同盟建立了稳定的安全框架,让日本专注于经济发展。
4.教育与历史叙述:
美国主导的教育改革强调民主与和平主义,培养了一代新日本人,淡化了反美情绪。
5.经济优先的务实态度:
战后日本社会将现代化与经济复兴置于首位,现实利益战胜了历史恩怨。
这些主流的解释虽然有道理,但大多停留在“利益”观察的表层。而我想指出
的是,要真正理解这一现象,还需从更深的文化与经济学角度出发。

二、我的两点特别观察
1.武士精神:日本人成为“最好的失败者”
日本文化中的武士精神深刻影响着他们面对失败的态度。
武士精神崇尚强者,愿意从心底去佩服、尊重强者,同时推崇“败而不怨”,失败并非耻辱,而是变强的契机。
战后,日本精英阶层正是这样:他们心悦诚服地承认美国所代表的新教文明更为先进,正视自己的失败,选择做一个“最好的失败者”,主动配合占领当局,积极推动国家重建。
这种务实而理性的文化态度,既使日本迅速放下历史包袱,也让美国迅速放下敌意,因此双方得以通力合作,在废墟中重建日本的繁荣。这与阿富汗的抵抗文化,或中国历史中“阿 Q 精神”,可谓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个民族自我的选择,最终将决定着自己的命运和未来,而民族的选择并非
“唯物”的,而是文化乃至信仰层面的。
2.“文明征服”的力量
日本的民族性之外,美国征服的性质也很重要。
从 2024 年诺贝尔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而论,美国对日征服并非传统的“掠夺型统治”,而是一种建设性的“文明征服”或者说“包容性统治”,带有深远的制度性重塑。

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改革,帮助日本迈入现代文明:
1.宣布天皇不是神:
1946年1月1日,在占领当局的要求下,天皇裕仁发表“人间宣言”,明确表示自己是“人”,而非“神明的化身”。这一举措打破了日本社会长期以来的神格崇拜,瓦解了军国主义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础,促使日本思想现代化的开始。
2.《和平宪法》实施:
1947年5月3日,日本新宪法正式生效,确立民主原则,放弃战争,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第9条明文规定,日本永远放弃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日本社会的长期和平奠定了制度基础。
3.解散军国主义机构:
旧日本军队被解散,军国主义思想遭到彻底清理,战争责任被追究。国家机器的军事化被废除,为日本向民主国家转型扫清障碍。
4.言论自由与媒体开放:
战前日本的媒体被严密控制,言论被用作军国主义宣传工具。战后,美国占领当局赋予媒体言论自由,解除新闻审查,鼓励独立新闻机构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舆论环境,普通民众首次拥有了公开表达意见的权利。
这一举措培育了现代日本的新闻自由体系和公民社会意识。

5.妇女解放:
日本女性在战后改革中首次获得了投票权与平等权利,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性别歧视,开始在政治和社会中发挥作用。妇女地位的提升,是标志着日本社会迈向性别平等的重要一步。
6.教育改革:
战前的教育系统以国家主义和军国思想为核心,战后引入了民主与和平主义教育,强调个体权利与责任,取代了对国家的绝对服从。新一代日本公民在这一体系下成长,具备了民主意识和现代社会价值观。
7.经济与土地改革:
实施土地分配,打破地主对农村的垄断,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缩小了贫富差距,激发了农业生产力。同时,通过经济扶持与市场开放,日本逐步实现工业化与社会公平,走上了现代经济复兴之路。
这些改革从思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个方面重塑了日本。
言论自由和媒体开放,与《和平宪法》确立的公民权利相辅相成,为日本社会注入了民主与透明的活力。同时,这些变革也彻底改造了日本的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将其引入民主、自由、和平的现代文明体系。

三、经济学视角下的“文明征服”
“日本人不仇恨美国”并非孤例。
历史上,我们同样看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印度、新加坡以及香港的人民也不仇恨“大英帝国”。
因此,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不仅要能回答“日本人为何不仇恨美国人?”,还需要能够解释“这些地区的人们为何也不仇恨征服者?”
要回答这个更具普遍性和一般性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引入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分 析。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1. 统治的“成本-收益”比较
“掠夺型统治”以榨取资源为目标,带来压迫与破坏,容易激发仇恨。而以“包
容型统治”为标志的“文明征服”通过制度重塑与经济扶持,提高社会产出与
福利,降低治理成本,实现长远稳定。
日本战后重建:美国的制度性改革帮助日本经济迅速复苏,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并且得享自由与民主,自然更愿意接受这种“文明征服”。

2.“帕累托改进”:双赢的治理结构
帕累托改进:指一方受益而他方不变或受益。在“文明征服”中,征服者与被征
服者形成双赢:
征服者:通过稳定治理,获取经济资源与战略优势。
被征服者:通过重建获得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与制度完善。
以日本为例,美国消除了军国主义威胁,而日本在经济复苏中享受了实实在在的红利,两者还从结盟中彼此受益。
3.“机会成本”与理性选择
战后日本的选择是基于理性的机会成本分析:
继续对抗的代价:经济崩溃、社会动荡、国际孤立。
合作的收益:经济复苏、国际融入、社会进步。
接受美国主导的制度改革,使日本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崛起,成为经济强国,并顺利融入国际文明社会。
4.制度红利与长期经济增长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指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根本驱动力。有
效的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激励创新,促进长期繁荣。
英国对香港、新加坡:引入法治与市场经济,创造经济奇迹。
美国对日本:通过民主与市场经济制度,推动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结语:利益最大化下的文明征服与文明接受
“日本人为何不仇恨美国人?”根本原因在于:“文明征服”透过“包容性统治”,实现了当地人民长期利益的最大化。
通过制度重塑与经济扶持,美国带来了稳定与繁荣,让日本社会从中受益,最终选择放下仇恨,合作共赢。
这不仅是日本的选择,也是历史上被“文明征服”地区的普遍现象。
反之,即使是本民族的统治,如果走向“掠夺性统治”,人民也往往也会仇恨它,并选择通过“起义”或反抗的方式推翻它。
日本的战后重建,是“文明征服”的最佳案例。与其沉溺于仇恨,不如理性地拥抱现代化、开放与进步,追求一个更加繁荣的未来。
外族的“文明征服”尚且可以被接受并带来长治久安,这更说明:本民族的统治若能实现“文明型的包容性统治”,必将带来国泰民安、长久的稳定与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