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原创

邮轮抢饭与制度经济学

首页 /

邮轮抢饭与制度经济学

作者: 赵晓

有时候,生活中一件看似琐碎的事,就是一堂生动的经济学课。

宏伟弟兄今晨发来一段旧闻:“MSC荣耀号”(MSC Bellissima)邮轮疫情后的2024年中国首航,结果成了一场“饭灾”。豪华配置、欧洲风格、千人剧院、水晶楼梯,原本移动的五星级假期,却像极了一部“海上抢劫片”:用餐时间一到,人潮涌动,推搡混乱,晚去一步就可能饿肚子。有人抱怨,花八千块给父母买票,回来反被骂——说这趟海上之旅简直是“活受罪”。

船方很冤枉。他们早就考虑到中国乘客的胃口会更大,为此特意准备了 150% 的食物储备。在他们的经验中,这足以应付全球各地的任何客流。结果,到了中国航线,却依然出现了抢食的混乱——而且不是第一次,有人说,过去在中国运营的邮轮里,也有项目“被吃倒闭”。

宏伟在和儿子的交流中,将此归结为“丛林法则”(Law of the Jungle)下的民众反应结果。但我更愿用经济学来作分析:资源短缺,未必是因为总量不足;更多时候,是因为分配机制和信任机制失灵。

一、“稀缺感”(Perceived Scarcity),不一定来自“真实的稀缺”(Real Scarcity)

荣耀号的混乱,并不是绝对意义以及真实意义上的物资短缺,而是“稀缺感”失控。餐厅采取自助制,没有分时段,没有限量,结果就是——人人预期别人会多拿,于是自己先多拿;即便眼前不饿,也要囤几个馒头、切几块蛋糕,以免下一轮没得吃。

“稀缺感”的背后是“个体的不安全感”(Individual Insecurity)或者说“社会信任感缺失”(Lack of Social Trust),反映出经典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如果大家都自觉取刚好够吃的量,所有人都能享用到高质量的体验;

但在缺乏信任的环境下,个体最优策略是“多拿为安”,结果集体陷入最差状态——食物被浪费,秩序被破坏,体验感坠入谷底。

经济学里,这种现象还有一个名字——“公共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草场够用,但牧民都想多放几只羊,结果草被啃光,羊也饿死。邮轮餐厅的自助台,就是一个海上公地。

二、行为模式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

有人问:为什么只有中国乘客有这个问题,这些中国乘客是不是经济条件差、穷才会抢?答案恰恰相反。能花八千坐船、还有时间度假的,这些中国人是已经富起来的人,应该不差钱。因此,真正的解释,来自文化与心理——即便多数人没经历过真正的饥荒,但那套“多占才安全”的“灾民逻辑”(Disaster Victim Mentality),早已刻进了家庭习惯和社会经验里。

行为经济学称之为“路径依赖”:一个群体的历史经验,会固化为潜意识中的决策模式(Decision-Making Pattern);哪怕物质环境早已改善,这个模式也可能在压力情境下被唤醒。

更麻烦的是,制度与行为会互相“匹配”:一个缺乏公共信任的群体,往往倾向于选择、并维持那种“强人管制”式的分配制度;而这种制度又会削弱个人自由、自我约束能力,反过来强化不信任。

三、管理者的制度困境(Institutional Dilemma)

如果我是船长,该怎么办?

软约束(靠自觉):尊重感强,体验好,但对高密度、低信任的群体常常失效。

硬约束(强制分配):秩序瞬间回归,但顾客会觉得被当成犯人对待。

这其实是一个经济学的“三难选择”(Trilemma)——效率、体验、公平,三者很难兼得。

更优的办法,是用机制设计改变激励。譬如:

发放食物卡(Meal Card),对节制者给予奖励,比如饮品券、积分;

按房卡分时段就餐(Staggered Dining by Cabin),削峰填谷;

先点餐后上菜(Pre-Order Service),减少浪费……

这就是所谓“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考虑受众的文化与心理,让个体在追求自利时,自然做出对集体有益的行为。

四、从邮轮看国家

邮轮餐厅的混乱,不只是一次服务业事故。它更像是一面小小的镜子,反映出经济社会的宏观缩影。

你看,那一桌桌食物,数量其实足够,就像一个GDP充裕的国家——产出并不低,仓库里也有货。但因为分配环节设计不当,一端浪费,一端匮乏,于是抱怨与冲突同时发生。经济学告诉我们,财富不等于幸福(Wealth ≠ Well-being),分配效率才是关键。

再看抢先冲到自助台前的乘客,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我多拿一点,就比别人多得一点。可这种心态放大开来,就是一个国家的公共资源争夺——企业抢先圈地、个人占用公共福利,最后演变成公地悲剧:草地被啃光,海域被捞空,餐桌上剩下的不是丰盛,而是残羹。中国社会的“内卷”,就与此心态有关。

而背后的推手,是中国人彼此之间社会信任的匮乏。每个人都怀疑下一刻资源会被别人拿走,所以提前防范、提前占有。市场上也是这样,当信用薄弱、规则不稳,交易成本就会飙升。原本一句口头承诺、一张签字合同就能完成的事,必须加上繁复的担保、押金和审计,才能让人放心——这就是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所揭示的:交易成本,源于制度与信任的缺口。

至于船方的两难,其实也是国家管理者的两难:到底是严格管制、集权专制,让秩序立刻恢复,却让人抱怨“不自由”;还是尊重个人自由,放手让市场自发调节,却可能眼睁睁看着秩序崩坏?经济学上,这是一道经典的治理选择题——政府干预与市场自发秩序,永远需要在成本、效果与民众接受度之间寻找平衡。

所以,一艘邮轮上的抢饭戏码,不过是把国家的宏观问题压缩到了一个封闭与微观的空间,速度更快、对比更强,让人一眼看穿其中的逻辑。邮轮是船,国家是舟;船上的规则,何尝不是岸上的制度?

五、经济学的结论

这起“抢饭”事件告诉我们几点——

1、制度先于道德:制度是约束,信任是润滑剂,没有规则的环境,很难靠自觉维持秩序。

2、信任是公共品: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市场和社会运行的基石。如何构建社会信任,是中国文明转型的核心挑战之一。

3、行为惯性顽固:历史塑造的稀缺心态,即使在富足中,也可能在一瞬间复活。

4、真正的稀缺,是高质量的秩序:资源可以买来,但稳定的秩序,需要长期的制度与文化积累。

然而,制度与文化的积累,并非凭空生长。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源泉(Shared Value Source)与真理信仰(Faith in Truth),制度容易沦为空壳,文化也容易被短期利益和权力交易侵蚀。

中国当下的文明转型,可以说正卡在这一瓶颈:

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信任体系依旧脆弱;

制度设计不断改革,却难以形成自发遵守的规则共识;

公共生活看似繁荣,实则处处弥漫着防范与算计

这种状态下,再多的财富也难以转化为真正的文明资本。因为信任的重建,不是管理手段的问题,而是人心根基的问题。没有内在的道德自觉与价值认同,再精巧的制度都会被人性灰暗面蚕食。

荣耀号上的水晶楼梯和施华洛世奇水晶,象征的只是外在奢华;

真正的“荣耀”,是一个群体在面对公共资源时,依然能保持的自律、信任与从容。

这种从容,不是靠威慑维持的表面秩序,而是来自心灵的自由——“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32)。

出路,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三轨并行(Three-Track Approach):

制度轨(Institutional Track):让规则成为守法者的护盾,而非特权者的工具;

文化轨(Cultural Track):让互信与契约精神成为社会本能,而非稀罕品;

精神轨(Spiritual Track):必须有能校正制度与文化的更高真理,否则一切会在权力与利益的旋涡中沉没。

这才是经济学里最昂贵、最稀缺的“资本”——社会资本;而在文明史上,它的最深源泉,正在于真理的信仰之中!

Date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相关文章

暂无内容

联系我们

因时间精力有限,电子邮件无法保证每封都回复,但我们会认真阅读每封邮件,推荐微信联系,谢谢理解!

微信客服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

在线联系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

在线提问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