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原创

英国还有希望吗?

首页 /

英国还有希望吗?

作者:赵晓

2025年4月16日,英国最高法院作出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裁决:在法律定义上,“女人”这个词,不包括“变性女性”(trans women)。这意味着在关键的法律、政策、制度性保障中,“性别认定”不再等同于“性别认同”。法律重新以生理性别为准。

这是否意味着,大英帝国——这个曾在历史上带出宪政制度、普通法传统、教会改革与宣教复兴的国度——还没有死透?甚至,还可能有复兴的余烬?

一、逆潮中的裁决,是末世中的惊雷?

在过去数十年里,西方世界几乎全线倒向“性别自我认同主义”(gender self-identification)。男人若宣称自己是“女人”,便能进入女性空间,参与女性赛事,享受女性配额。这不仅颠覆常识,也毁坏社会信任。

更可怕的是,这种文化逻辑并不止步于“包容”或“认同”,而是强迫他人也认同。谁若坚持传统的性别观,就可能被打为“仇恨言论”或“跨性别恐惧症”(transphobia)。

在这样的文化重压下,英国最高法院此番判决,无疑是一次“反潮流而行”的逆转——这是一种理性的归正,是法律对现实的回应,是制度对真理的呼唤。

二、法律回归现实,是文化的良知在挣扎

这场判决,并不只是法律术语的争执,而是世界观的对决:到底“人”是否有固定、受造的本质,还是可以随心所欲地“自我定义”?到底“性别”是自然的,还是纯粹社会建构的幻想?

从《圣经》角度看,性别是神所设立的(《创世记》1:27):“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人若试图消解这一定义,实质上是与神的创造秩序作对。

因此,英国此次判决不是一场技术性法理的微调,而是一个文化文明的“底线守望”——它或许微弱,但绝非无力。

三、文化反扑?还是属灵复兴的前奏?

我们不能天真地认为一项法院判决就能扭转整个文化洪流。但它的象征意义不容小觑:这是“共识瓦解时代”的一次正向摇撼。

在后基督教的英国,主流教会日渐自由化,学校推行性别模糊教育,媒体话语被“觉醒文化”(wokeism)垄断,似乎一切都在崩坏。然而,也正是在这种混乱中,一小撮人开始醒来——有些是信徒,有些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也有些只是常识的捍卫者。

因此,我们不敢妄言“复兴已至”,但依然可以坚定地说:“真理仍在发声。”

四、英国还有希望吗?

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不在法院,也不在议会,而在教会与家庭。当真理的光从家庭讲坛与教会讲坛再次点燃,英国就有希望。

英国的希望,不在新的政策,而在古老的十字架;

不在保守主义政党,而在属灵的悔改与归回。

我们为这次裁决感谢神,但也要清醒地知道:文化战场仍在进行,灵界争战愈加激烈。若英国要重拾荣耀,必须重新敬畏那位定义“人”的主宰——耶和华。

五、写在最后:愿英国重归福音之光

英国是曾经差遣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戴德生(Hudson Taylor)的福音大国,是曾在威克里夫(Wycliffe)、丁道尔(Tyndale)身上燃起“圣道至上”的国度。今日她虽然衰败,却未完全死透。

幽灵仍在游荡,但圣灵也在动工。

所以,英国还有希望吗?

若主愿意,若教会悔改,若有人在国中为真理站立——英国,仍有希望!

大地上其他国家和民族(包括中国)的希望,亦在于斯!

(2025年4月17日)

Date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相关文章

暂无内容

联系我们

因时间精力有限,电子邮件无法保证每封都回复,但我们会认真阅读每封邮件,推荐微信联系,谢谢理解!

微信客服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

在线联系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

在线提问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