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原创

系统回应全球贸易体系四问:规则被掏空,文明需重构:中国站在自由秩序的抉择之门

首页 /

系统回应全球贸易体系四问:规则被掏空,文明需重构:中国站在自由秩序的抉择之门

作者:赵晓

周为民兄(学者,深圳蛇口):

我的知识体系无法判断全球贸易体系相关的问题:

1.中国近几十年利用现行国际贸易体系获利了,是国际贸易体系存在根本缺陷问题还是中国不守规则、钻空子的问题。或者说,这是体系架构性的问题还是需要弥补漏洞,加强对钻空子违规行为惩处的问题?这需要判断。

2.现行国际贸易体系是否存在根本框架性的问题,还是美国一国感觉不利吃亏了。美国真的吃大亏了吗?需要判断。

3.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修订应如何进行,应有规则。现行规则是什么?WTO是否是协商的结果?参与WTO的各国是否有权单方面破局打关税战,颠覆现行体系?需要判断。

4.国际贸易以全球性更自由地贸易为目标是否是方向性的错误?如果错了,正确的方向是什么?求教老弟了!

赵晓:

感谢周兄提问。这四个问题既有理论维度,也有现实背景,涉及制度设计与国家行为的博弈,同时也多不为人所解。因此以下逐题回应,敬请批评指正。

一、中国过去几十年在国际贸易体系中获利,是钻了规则漏洞,还是制度体系本身有缺陷?

答:两者皆有,但最关键的是,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在制度预设上的“文明假设”与“制度趋同幻想”,被中国深度的“制度异质性”放大为“结构性漏洞”,并最终演变为“合法掏空”的系统性危机。

1、不是中国“单方面违规”,而是中国“利用规则漏洞”+“未被预设的灰区”操作。

中国加入WTO时被定义为“发展中国家”,享有过渡性保护、补贴灵活性、产业保护权利等优势;

中国经济体制高度“国家主导”,但外宣为“市场经济改革中”,导致其以“市场身份”享有自由贸易权利,却以“国家能力”主导贸易结构与规则解释;

如此“体制套利”并非纯粹违规,而是对一个为“制度趋同国家”设计的自由体系的制度破坏型使用。

2、因此,这不是技术层面“加强处罚”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制度设计者未预料到制度异质性国家在新自由主义框架下的战略行为。

所以,中国并不是像一些国家那样明目张胆地违反WTO规则,而是通过其独特的国家制度,在规则允许的灰区里进行操作,从而在形式上“合规”,但在实质上破坏了原本设计这套制度时的文明预设与制度精神。

具体解释分三层:

第一层:“体制套利”并非直接违规,而是“合法掏空”的起点

比如:WTO允许发展中国家保留一定产业补贴空间,中国就长期以“发展中国家”身份进行巨额政府补贴;

又比如:规则允许国家控制部分关键企业,但中国大多数大型企业“表面上是市场化公司”,实则受党政深度控制,却仍享受市场主体身份;

这就好比:规则要求靠右行驶,但没人想到你会开坦克堵死整条车道。

所以,这不是赤裸裸违反规则,而是在规则设计者没想到的地方打“擦边球”,赤裸裸地实现制度套利。

第二层:WTO体系假设制度趋同,却未设防制度异质性大国

WTO成立的前提假设是:各国在市场制度、法治规范、信息透明、产权保障等方面基本趋同;

简单说,它假设大家都是“文明国家”“市场经济体”,玩的是相似规则;

因此,它是一套“契约型国家之间的自由体系”,而不是为“威权国家与市场国家之间博弈”而设。

但中国的国家制度并不趋同,而是深度嵌套了党政主导、资本控制、言论封锁、信息黑箱等机制(“权贵经济”),因此当它进入这套体系,就像一个“战略级玩家”进入一个“假设你是诚实人”的游戏。

第三层:自由体系最终遭遇“战略级玩家”的制度反向占领

自由体系以为大家都在公平竞争,结果中国用体制工具(国企、补贴、强制合资)取得压倒性优势;

西方国家企业被“自由限制住了手脚”,而中国企业“手握国家工具”加入比赛(“举国体制”)——相当于一家人打别人一个人;

最后造成的就是所谓的“制度破坏型使用”:

形式守法,实质掏空;看似交易,实为系统劫持。

据中国2001年《加入WTO议定书》(Protocol on the Acce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国承诺在一系列领域分阶段改革、开放,其中许多敏感条款的“过渡期”为15年,即到2016年结束。大部分西方国家在2001年时支持中国加入WTO。但2016年后:共识崩塌,欧盟、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中国违背承诺。WTO争端解决机制则几乎“瘫痪”。世界银行、OECD等机构的专家承认:

“对中国的市场经济预期太过理想化,没有考虑到其制度不可改性(institutional stickiness)与国家主导战略。”

结论:中国并未赤裸裸违反WTO规则,但其制度运作方式与国家战略动机,利用了体系设计中的“文明假设”与“权力异构空白”,形成了全球贸易体系史上罕见的“合法掏空型结构性风险”。

换言之:这不是“技术性违规”,也不仅是“战术性对抗”,而是自由秩序在制度预设层面遭遇的第一次系统性失败。

二、全球贸易体系是否存在根本性问题?美国真的吃亏了吗?

答:是的。现有体系在“制度预设”上确实存在结构性误判,而美国不仅吃亏,而且吃的是“国家安全层面的系统性亏”。更严重的是,中国作为制度异质性大国,正在借助体系反向改写世界秩序,对美国的国家战略构成实质性威胁。

1、全球化的原始预设是一种理想主义

现代全球贸易体系(特别是WTO制度)是冷战后美国主导构建的。其背后的理想设定可总结为:

自由贸易→各国分工优化→互利共赢→世界制度趋同→长久和平繁荣

这个逻辑隐含一系列“天真假设”:

各国的市场都是自由开放的;

制度都是走向法治与透明的;

各国愿意接受规则治理并尊重产权。

这是一套以“制度收敛”为基础的全球秩序设想,本质上是自由主义的全球乌托邦或者叫“巴别塔”。

美国一开始还比较谨慎,全球贸易体系主要局限在自由民主国家间进行。但冷战后“历史的终结(意思是苏联解体了,以后全球都将走向自由民主国家)”说法甚嚣尘上,一极独大的美国变得盲目乐观,克林顿终于迈出了冒险的一步:接纳中国这个“异质制度”的国家进入美国主导的这个体系。

这也是因为,美国相信了一个被称为“贸易改造论”的公式:“双边贸易→经济融合→价值趋同→政治盟友”。也就是说,自由贸易能带来繁荣,繁荣会推动自由民主,最终让所有国家都成为美国的朋友甚至盟友。

这一套在西欧、日本、韩国都成功了,美国人就以为:把中国也拉进世界贸易体系,资本主义就能“改造中国”。

但正如卢比奥说的,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中国,中国反而改变了资本主义。美国人,现在可以说后悔得连肠子都青了!

2、现实:中国的“体制嵌套”打破了全球贸易的前提假设

中国的崛起方式,与体系预设严重不符:

市场不自由:资本受限、准入壁垒高、对外资审查严格;

制度不对等:司法不独立、产权保护不确定、国企主导市场;

权贵主导经济:国家战略定向资源流动,科技、出口、投资均为战略工具;

全球输出不规则行为:强制技术转让、网络间谍活动、国家补贴倾销、数据收集反向胁迫。

这导致了一个根本问题:

WTO体系是为“自由国家”设计的,却被一个“不自由的国家”利用其规则谋求全球影响力最大化。

美国等西方国家原本期望中国“融入后改变”,却反而遭遇“吸血式参与+制度反向输出”的对冲。

3、美国吃亏的证据非常明确,且已超出经济范畴

在经济层面:

制造业空心化:大量工厂外迁至中国,产业链控制力被夺;

就业结构崩塌:铁锈带凋敝,中产阶级收入停滞甚至倒退;

贸易失衡严重:对中国年贸易逆差高达数千亿美元;

技术安全流失:高科技被反向复制(5G、AI、军民融合)、知识产权失守。

在制度与规则层面:

WTO等国际机制失效:有规则却无制裁,有条款却无仲裁;

美国作为最大“账单支付者”,却发现无法惩治体系内的“掏空者”;

一旦美国采取自保行为(如加税),还被反指“违反自由贸易原则”。

4、升级:从经济吃亏到国家安全威胁

更严重的是,中美之间已不再是经济互补关系,而是战略对抗状态下的潜在战争对手。

中国对美国的战略意图已不遮掩:

在南海建岛扩张,对印太安全格局构成威胁;

在科技上发起“去美化”战略,意图形成“技术脱美元体系”;

在国际制度中推动人民币结算、建“全球南方”新架构,意图削弱美元霸权;

高调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取代“华盛顿共识”,试图争夺全球话语权。

用各种“蓝金黄”手段拉拢、捆绑跨国公司,让他们作为“全球主义”者,为中国说话,却以侵害美国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为代价。

台海战争风险是一个警钟:

美国国防部公开称,中国在2030年前具备“全面进攻台岛”能力;

一旦台海冲突爆发,美国或被迫出兵,因此美国必须重新审视其对华经济依赖程度;

在这种背景下,自由贸易不再是“经济工具”,而是可能危及战略安全的“制度漏洞”。

综上所述,如今中美之间早已不仅是贸易失衡的问题,而是自由秩序与国家资本主义之间的制度生死战。如何应对这种“制度寄生式参与者”,将决定未来全球化是否还能重启,还是走向全面解构与重组。

三、现行体系是否允许一国单方面打关税战?WTO是否协商产物?现在谁在破局?

答:WTO是多边协商体制,但并非“不可退出的契约共同体”;一国打关税战,虽违背其精神,但可在制度漏洞与安全例外条款下操作;中国和美国其实都在“破局”,但方式不同。

1、WTO作为机制:

确实是各国通过谈判逐步建立的自由贸易规则系统;

原设想是:通过不断减让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建立争端解决机制,来实现全球化的多边协作;

但WTO机制一旦面对“大国制度异质性博弈”,便显示出无法强制执行、无法监督补贴、无法应对国家资本主义的制度软肋。

2、美国的“关税战”操作路径:

通过301调查、自主认定“不公平贸易行为”,以国家安全、知识产权保护为由,规避WTO框架打出双边牌;

形式上“违约”,但实质上是对WTO长年失效与中国体制套利的反制性回应。

3、中国的“破局方式”:

利用“发展中国家待遇”“合规补贴灰区”“外资市场换技术”等方式,长期积累制度性套利与国家优势;

在全球话语体系中鼓吹“自由贸易”,实则拒绝制度开放(司法独立、产权保护、市场自由、数据开放、国企透明等)。

结论:全球秩序不是合同社会,而是权力结构+规则约束的混合体。当规则失效,回归权力博弈是大国常态。美国打关税战,是破局者,但也是“制度自保者”;中国“守规则的表象+反规则的实质”,本质上也是破局者。但从逻辑与实践来看,中国破局(破坏局面)在先,美国破局(打破局面)在后。

四、自由贸易是否是方向性错误?如果是,正确方向是什么?

答:自由贸易不是方向错误,而是前提错误。错就错在“自由贸易不设门

槛”“无视制度鸿沟”“假设人类趋同”这些激进的乌托邦空想。正确的方向是现实主义的“文明共同体贸易”或“制度同质性联盟”。

1、自由贸易并非问题本身,而是适用范围错了。

自由贸易适用于法治社会之间、制度兼容国家之间;

不适用于与专制国家、国家资本主义体制、制度不透明国家,尤其是自由体系无法消化的大国之间展开全面无防护的贸易往来。

自由贸易一旦面对如中国这样体量庞大、制度封闭、政治高度集权的国家,就会像一个免疫系统正常的人体,突然暴露在强烈毒素下——不是毒本身致命,而是超出了系统的解毒能力,导致整个文明机体紊乱,甚至反噬自身。

2、全球化第一阶段犯的错:

以为市场力量可以自动导向制度收敛;

忽视了制度异质性国家的政治动机与统战策略;

被“成本最低主义”绑架,牺牲了国家韧性、供应链安全、战略独立。

3、正确的方向是:

限制性全球化/选择性自由贸易:即不再追求全球统一市场,而是建立“文明—制度共同体”的新贸易联盟(如CPTPP、IPEF、五眼联盟框架);

以价值观、制度兼容性为标准,形成新的“自由贸易共同体”;

保留国家安全工具(如关税、反补贴、出口控制)作为制度防火墙。

结论:自由贸易的理想仍然可贵,但前提不能是“无条件的开放”,而必须建立在制度透明、文明兼容、人权保障、契约可信的共同基础之上。否则,所谓全球化就不再是互利共赢,而是“开放的去工业化”与“掏空式全球化”,最终反噬自身,动摇世界秩序的根基。

正因为如此,美国当前正在推进的,并不是一些人所批评的“孤立主义”“封闭主义”,而是一次“战略自保+文明净化”的全球秩序重构:它的本质,是要将中国这样的制度异质性大国从自由贸易体系中“吐出去”,重建一个“去中国化”的自由联盟全球化版本。

告别幻想,中国必须完成文明选择

中国,正在被逼到新的历史性的十字路口:

是选择真正走向宪政法治、自由民主,像当年的德国与日本那样,成为世界文明体系的真正一员?

还是坚持“特色道路”,维持国家资本主义与党权主导的体制结构,最终被世界主流文明体系“外科切除”,重返朝贡式小圈子,甚至自我封闭?

这,显然不是一场简单的贸易战,而是制度与文明归属的终极选择。

正如我曾指出:“鸦片战争”本质上是“中英贸易战”,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自由市场文明的第一次碰撞,但大清依然选错了专制帝国的道路,最终导致亡国。

2018年“中美贸易战”1.0,如果中国当时选择果断改革,也许就没有当下的“中美贸易战2.0”。但中国以“厉害了我的国”强硬对抗,以“孙子兵法”战术应对美国的制度诉求,结果“制度的冲突”愈演愈烈,终至今日类似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局面。

这个时候,中国向何处去?一切责任全在美方,奉陪到底?还是冷静反思、启动“二次改开”,融入自由贸易文明大潮,将决定中华民族未来百年命运。

这,才是中国真正面对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是硬抗美国霸主地位,更不是和世界主流逆向而行,而是超越自身,冲破制度之限,迈向自由与宪政的现代文明国家之路!

附注:本文在分析中多次使用了以下术语:

制度异质性:指国家体制在权力结构、法治水平、市场自由等方面的根本差异;

制度套利:在规则允许的灰区,利用本国体制优势谋取超常利益;

合法掏空:对制度体系进行表面合规、实质反制的系统性占用;

制度寄生式参与者:指未履行制度责任却长期嵌套在全球秩序中的参与国;

文明假设: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建构假设之一,即各国将趋向开放、法治与合作。

Date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相关文章

暂无内容

联系我们

因时间精力有限,电子邮件无法保证每封都回复,但我们会认真阅读每封邮件,推荐微信联系,谢谢理解!

微信客服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

在线联系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

在线提问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