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加如此多的关税?听听莱特希泽
作者:赵晓
一、谁是莱特希泽?特朗普关税政策背后的关键人物
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是川普第一任期的美国贸易代表,也是现任贸易代表格里尔(Jamieson Greer)的导师。他在推动关税政策中的角色至关重要,被视为“关税路线”的总设计师。理解他的思想与经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理解美国为何要加征如此多的关税。

二、童年经历与铁锈带记忆:亲历繁荣与衰败
莱特希泽来自俄亥俄州的Ashtabula,一个曾以钢铁与汽车零件制造闻名的小镇。他父亲靠在钢厂打工攒学费才读完医学院。在莱特希泽的童年记忆中,美国梦真实存在——努力工作就能买房、养家、退休。但后来,他亲眼看见工业衰退、社区凋敝、贫困蔓延。对他而言,这不仅是经济转型的必然,而是政府错误贸易政策的直接后果。
三、衰败的三重根源:自由贸易政策与毒品泛滥
莱特希泽将美国中产衰退归因于三大事件:
1、日系制造业冲击:70-80年代日本制造业崛起,冲击美国本土产业。所幸当时里根政府施以关税与贸易限制,成功护产。
2、冷战后自由贸易狂热:90年代冷战结束后,精英阶层陷入“历史终结”迷思,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允许中国加入WTO,结果是少数人发财、多数人失业。
3、毒品危机蔓延:经济失败伴随社会问题,先是止痛药、继而是可卡因与芬太尼横行,深刻摧毁美国基层。

四、三大政策错误:谁把制造业拱手送人?
莱特希泽明确指出三项“致命政策”: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允许中国加入WTO
永久最惠国待遇给中国
他认为,这三项决策使美国制造业外移、工人失业、社区瓦解。他早在1997年就警告过中国的竞争威胁,却无人采纳。
五、没有制造业,就没有创新和中产阶级
莱特希泽强调,美国的技术优势源于“实验室与工厂的联动”。制造业流失会连带削弱创新能力。他引用数据显示,美国在64项关键技术中有57项落后于中国。更严重的是中产阶级的崩解,导致工资停滞、寿命缩短、毒品滥用与社会割裂。

六、从世界首富到净资产负23.5万亿美元
他警示,美国的国际投资净头寸正急剧恶化——20年前为-3万亿美元,如今已达-23.5万亿美元。这代表美国持续将财富转移给他国,外资掌控着美国的股票、房地产与利润。
七、全球不公平竞争:美国一厢情愿,自开门户
莱特希泽批评美国盲目推崇自由贸易,却忽视他国以汇率操纵、补贴政策保护本国产业。他认为美国不加关税回应,实属幻想。结果就是美国年年千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财富持续外流。
八、目标不是保护主义,而是“生产型社会”
莱特希泽主张,美国应重拾制造业强国地位,摆脱“服务业立国”的幻想。他呼吁通过关税保护与技术投资,重建“生产型社会”,让工人获得尊严与好工作,恢复国家凝聚力。他强调:“经济政策应服务于人民福祉,而非资本收益。”

九、关税:一种简单有效的工具
他认为,关税是最直接有效的政策工具,可抵消他国政策造成的不公平。他坦言,短期内或许会有物价上涨,但从长远看,能促使制造业回流、薪资上升。他驳斥“加税必通膨”的说法,指出川普任内通胀年均仅1.3%,并称“价格调整不等于通胀”。
十、理论基础:“最优关税”并非信口开河
川普团队内部流传一种“最优关税理论”,认为普遍征收20%甚至高达50%的关税对美国有利。这一理论由多位主流经济学者提出,并已被用于向国会进行政策游说。
赵晓评论:
莱特希泽的论述表明,川普加征关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美国关心草根的精英深层信念与长期战略的体现。莱特希泽的论述提醒我们,经济政策从来不只是效率问题,更关乎国家结构、社会正义与文明的方向。当“自由贸易”成了一种意识形态,而不是审慎平衡的国家利益考量,它反而会成为伤害社会根基的利刃。关税战最终是否有效,可以争论和观察,但莱特希泽的核心诉求值得认真思考: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还属于大多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