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原创

为什么福音可以进入并转化中华文化,创造“新中华文明”?

首页 /

为什么福音可以进入并转化中华文化,创造“新中华文明”?

作者:赵晓

几年前,我们启动了“新中华文明论坛”,盼望福音能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开花结果。然而,这一构想引起了一些质疑。有人援引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中对堕落文化的批判,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能有“上帝”的位置,因此“新中华文明”是不可行的构想。然而,这种观点误解了福音与文化的关系,也简化了加尔文的思想,并不符合《基督教要义》的思想。

一、加尔文并未全盘否定文化,而是指出堕落人心对文化的败坏

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第一卷第二章教导:“人心中有一种对神的感知,是无法抹去的”,他称之为“宗教的种子”(semen religionis),这说明神的普遍启示仍在人的良知中留下印记。然而,由于亚当的堕落,这种感知已被罪扭曲,人虽“知道神”,却“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罗马书》1:21-23)。加尔文因此强调指出,人若没有神的特殊启示——即圣经和圣灵的光照,就无法真正认识和敬拜独一真神。

全面与平衡地理解加尔文的思想,加尔文批判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堕落之人用文化建构起的偶像崇拜体系。加尔文更没有否认文化。相反,他承认:在神的普遍恩典下,未重生之人仍可在艺术、科学、政治等领域有所见识与贡献,这些都可视为“真理的火花”(sparks of truth)。当然,这种承认并不意味着文化本身有救赎之能,而是为文化在福音中的更新奠定了前提条件。

二、福音不是文化的附属,而是其主权性的光照与更新

加尔文主义文化观强调,福音不是附着于文化之上的装饰,而是审判文化、更新文化的主权真理。正如奥古斯丁所言:“我们掠夺埃及人的金银”(《出埃及记》12:35-36),乃是将异教文化中那因神普遍恩典而存在的智慧夺来,为荣耀基督所用。

H. Richard Niebuhr在《基督与文化》中提出了五种文化模型——基督反对文化(Christ against Culture)、基督属于文化(Christ of Culture)、基督高于文化(Christ above Culture)、基督与文化对立中的调和者(Christ and Culture in Paradox)、基督转化文化(Christ the Transformer of Culture)。其中,第五种“基督转化文化”(Christ the Transformer of Culture),被认为最贴近改革宗传统,代表人物便是奥古斯丁、加尔文与凯波尔。

改革宗强调:文化虽深受罪污染,但在基督主权下,可以被光照、炼净、更新,归向神的荣耀。这种转化不是靠人的文化努力或伦理教化,而是基于福音的宣讲与圣灵的重生之工。

因此,真正的文化转化,始于心的更新。若没有因信基督而得的新生命,再精妙的文明也不过是“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的表现。因此,文化的“建造”必须建立在福音的“透视”(以《圣经》为镜识别文化)、“诠释”(用福音检验文化)、“转化”(靠基督重塑文化)之上。

三、“新中华文明”:真正以基督为主的文化更新,是可能且必要的

中华文化中确实存在普遍启示的痕迹,如“敬天慕道”“礼义为本”等均反映出神性的印记。然而,这些都必须在基督的光中被重新诠释和更新。因此,“新中华文明”,就是要致力于在基督主权下,重建以《圣经》为根基的中华文化形态,这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因为基督乃是万有之主。

相比之下,如果有些人想的只是把基督教元素融入中华文化的外衣,那就落入了文化优先、信仰次位的危险。这种“中国化的基督教”并非真正的文化转化,而只能是文化对福音的俘虏。

因此,我们呼吁:让福音成为文明的中心,而非装饰;让基督作文化之主,而非来宾。这正是加尔文主义文化观的真正延续,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像凤凰一样焕然一新的唯一盼望。

愿神使中华文化因福音的光照而重获生命,使万邦万民在基督里成为一新的人类。

Date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因时间精力有限,电子邮件无法保证每封都回复,但我们会认真阅读每封邮件,推荐微信联系,谢谢理解!

微信客服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

在线联系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

在线提问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