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林腐败,根源何在?出路又在何方?
作者:赵晓
2025年7月,少林寺迎来了一位新方丈——释印乐。按官方公告,他接替因“争议与调查”下台的前任方丈释永信,旨在“重整门庭、拨乱反正”。但舆论却普遍不买账,有人质疑这是“新瓶装旧酒”,也有人悲叹“佛门净地再无清静”。万众瞩目所在,正是少林的腐败。
那么,少林寺的腐败,根源究竟何在?真正的出路又在何方?
一、“三座大山”只是表象
有人指出,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商业化泛滥:寺庙年收入一度破10亿元,成为“景区+企业+宗教”的怪胎组合;
舆论丑闻:前任方丈涉入腐败与私德争议,虽未定罪,但已重创佛教声誉;
文化空心化:所谓“禅武文化”日益被演艺表演与商品消费取代,失却内核。
这“三座大山”,固然令人震惊,但如果我们止于此,只批判商业化,只谴责个人贪腐,那便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看不见更深的制度之疾。
二、真正的病灶:政教合一的体制性腐败
少林寺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宗教败类”把持了一座千年古刹,而是中国体制内宗教组织整体异化的缩影。它的腐败,也不在于佛教“不清净”,甚至“商业化”表面,而在于宗教从被纳入政权统治系统的设计开始,就注定不可能清净。
在当前体制下:
所有“官方宗教”,必须加入宗教协会,接受政府领导;
所有“合法活动”,需备案审批、统一讲稿、统一思想;
所有“宗教领袖”,本质上是“政治任命”而非信徒选举。

少林寺之所以能年入十亿,不是因为弘法有方,商业化只是触因,但根本原因是权力——是因为它拥有政府授予的“品牌特许经营权”——寺庙不再是宗教空间,而是旅游IP、影视基地、政绩样板。宗教,异化为政企合体的怪物。
这不是佛教的问题,而是政教合一之下“体制性权力腐败”的必然产物。
三、历史镜鉴:从赎罪券到政教分离
其实,历史早已上演过类似悲剧。中世纪的天主教会,一度是欧洲最富有的势力,甚至比王权更强。赎罪券、私生子、贪污腐化……无一不出现在那个被“神圣权威”包裹的黑暗体系中。
直到马丁·路德举起抗议的大旗,提出“因信称义”,挑战教皇的绝对权威;直到加尔文进一步提出并在日内瓦实验“政教分离”,主张权力与教会各安其位,西方宗教与政治的治理才各自重生,西方文明才得以腾飞。
归根到底,信仰必须属于良心自由,不能归附权力控制;宗教必须服务于灵魂,不能服务于政府。
四、现代出路:凯撒归凯撒,上帝归上帝
所以,中国如果要真正摆脱“少林腐败”,走出宗教困境,其出路绝非:
简单“换人”——官员腐败不是个人问题,是制度问题;
暴力打压“非法宗教”——只会让真信仰更地下、更绝望;
重搞“党建+宗教”——无异于进一步同化宗教为工具人。

真正的改革方向,是回归最基本的现代文明原则:
政教分离,信仰自由。
也就是耶稣那句千古名言:“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政府守法治之责,宗教守道德之约,各行其是,互不干预。
这是信仰的自由之道,也是国家的善治之道。没有政教分离,便没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没有信仰自由,现代文明就只是一具空壳,实际上无从谈起。
五、结语:别再让宗教或商业背锅,真正反思腐败背后的根源——公共权力
我们必须认识到,今天的“少林腐败”,不是佛门之过,而是体制之殇。别再用“宗教堕落”或所谓“商业化”来掩盖“权力腐败”与体制不顺的真相,也别再把千年古寺当作当代权力的遮羞布。
中国要走向现代文明,不仅要有经济的增长,更要有理念与制度的觉醒。
而第一步,便是让信仰归于自由,让权力回到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