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原创

《秘密会议》:当代文化与圣经真理的对话

首页 /

《秘密会议》:当代文化与圣经真理的对话

作者:赵晓

《秘密会议》(Conclave)这部电影以天主教教宗选举为背景,通过紧凑的剧情与人物冲突,挑战了传统关于信仰、教会与性别的认知。

片中数段关键台词令人印象深刻,它们不仅反映了当代人对宗教权威与道德真理的疑虑,也展现了现代文化如何试图以“包容”“进步”与“真诚”替代《圣经》所启示的信仰根基。

该片热播之际,势必引发广泛讨论,尤其会影响那些信仰基础不稳者。因此,有必要据圣经真理对其进行分析与回应。

一、“确定性是罪”?——信仰与怀疑的错位

片中角色劳伦斯说:

有一种罪是我最害怕的——确定性。确定性是团结的敌人,是宽容的死敌……就连耶稣最后也无法确定:‘上帝,上帝,你为什么遗弃我?’……信仰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与怀疑携手同行。”

这段话提出一个现代常见的观念:真正的信仰必须包容怀疑,甚至认为“不确定”才是真诚。这或许让一些人稀奇,然而《圣经》明确地否定这一说法。

《圣经》从未将“确定性”视为罪,反而多处肯定信心的确据与坚信:

“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提摩太后书》1:12)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希伯来书》11:1)

至于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呼喊(《马可福音》15:34),绝非怀疑的表现,而是:

1.引用《诗篇》22篇:这是一篇从痛苦走向盼望的弥赛亚诗,耶稣在十架上显明救赎的应验。

2.承担神的忿怒:祂代替我们成为咒诅(《加拉太书》3:13),此呼喊标志着神审判的极致,而非信心崩溃。

3.信靠不曾断裂:呼喊中的“我的神”仍显示出祂对父的信赖,即便在最深的黑暗中。

乔纳森·爱德华兹指出:“耶稣在十字架上最深的痛苦,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祂与父之间交通的暂时遮蔽——这是代赎的核心。”

怀疑在一个人的信仰旅程中或许会出现,但它并不是信仰的伙伴,而是要被神的话语战胜的挣扎(《马太福音》14:31;《雅各书》1:6)。正如R.C. Sproul所言:“信仰不是没有证据的跳跃,而是对神启示的坚定信靠。”

奥古斯丁也提醒我们:“我们信,是为了明白(credo ut intelligam),而非信是为了怀疑。”

二、“教会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当代教会观的危机

片中另一句引人注目的台词来自枢机主教贝尼特斯:

教会不是传统。教会不是过去。教会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这句话以未来主义与行动主义重塑教会定义,却忽略了教会的真正根基:启示与历史。《圣经》告诉我们:

“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以弗所书》 1:23)

教会“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以弗所书》 2:20)

教会的本质不随文化或时代改变,而是承载神历史性拯救计划的群体。(《提摩太后书》3:15–17)

加尔文警告:“若教会脱离神话语与历史的根基,它不过是人所建的空壳。”

《海德堡要理问答》第54问宣告:“我相信有一普世教会,自世界起初直到末了,由圣灵与神的话召聚、保守、引导。”

因此,教会不是未来要“建造”的构想,而是过去与现在神恩典工作的延续与体现。

三、问题在人心,但答案是福音,不是共识

贝尼特斯还说:

如果我们现在向仇恨屈服……那么我们每个人要对抗的,是来自我们心中的东西。”

表面上,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人心确实是问题之源(《耶利米书》17:9)。但他提出的解法却是“去派系、去仇恨、做点新事”——这是一种心理主义与文化包容主义,不是福音。

《圣经》宣告:人心的败坏无法靠“认同感”或“社会融合”改变,只能借着圣灵重生与基督的赎罪之工得洁净(《以西结书》36:26;《约翰福音》3:3)。

真正能医治人心的,是悔改与重生,而非制度的妥协或身份的融合。

四、性别议题与教会职分:从启示看不是从文化看

电影最后揭示贝尼特斯是“双性人”,此设定象征教会应迈向性别多元与职分平权。这种表达企图将文化议题引入神学核心,挑战传统教义。

但《圣经》对教会职分有明确规定:

长老与监督的资格是以“作一个妇人的丈夫”为前提(《提摩太前书》 3:2;《提多书》1:6),这不是性别歧视,而是神设定的代表性与顺服秩序。

女性在教会中有极为重要的服事角色(如《路加福音》8章),但《圣经》并未授权其担任教会治理权职。

约翰·欧文曾说:“凡未经圣经依据的教会改革,最终只是向文化妥协。”

教会若以性别理论改写神的启示,其实不是包容,而是背离。

结语:是进步,还是偏离?

《秘密会议》用现代文化的语汇重塑信仰的画布,呈现出一种更包容、更人本的教会愿景。然而,若这种“进步”是以牺牲真理、削弱启示为代价,那它所带来的不是复兴,而是偏离。

真正有生命的信仰,不是与怀疑同行,而是与真理为伍;

真正的教会,不是我们要做的事,而是神已经成就的工作之延续;

真正的更新,不是迎合文化,而是顺服基督。

教会的根基不是人的理想,而是耶稣基督——那永不动摇的磐石(《马太福音》 16:18)。

主所悦纳的不是人文主义的敬拜,而是“心灵与诚实”(《约翰福音》4:24)所献的真实敬拜。

当代人渴望包容、呼唤开放,但若真理被牺牲,“教会”将只剩空洞的声音和形式。

Date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相关文章

暂无内容

联系我们

因时间精力有限,电子邮件无法保证每封都回复,但我们会认真阅读每封邮件,推荐微信联系,谢谢理解!

微信客服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

在线联系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

在线提问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