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子的孤独”与“儿子的孤独”——观《百年孤独》有感
作者:赵晓
大学毕业,曾与好友一起热读《百年孤独》。这两天,美剧《百年孤独》出炉,我马上追看。 对比《圣经》中“约瑟的孤独”,我看到了两种孤独的对比:一种是迷失中的“浪子的孤独”,另一种是救赎里的“儿子的孤独”。人在世上,难免孤独,但这两种孤独,决然不同,不仅折射了个人生命的状态,也揭示了人与神、人与人的关系的本质。

一、浪子的孤独:《百年孤独》的终极宿命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史,书写了一部关于孤独的编年史。
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代人都试图挣脱孤独的命运,却始终被历史的轮回所捆绑。他们的孤独不仅体现在彼此的疏离中,更表现在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迷茫中。正如小说主角所讲的,人活着就是为了死去,然后被人记忆,最终被彻底忘记。这段话的核心揭示了一个无法逃脱的现实:人不认识神所带来的将是生命没有终极意义和绝对价值的浪子的孤独。
在马孔多小镇,人们的追求从爱情到权力,从财富到科学,但所有的努力最终都以虚无告终。布恩迪亚家族每一代人的选择,无论多么热烈,最终都被时间的尘埃所覆盖,遗忘成为不可避免的宿命。而这种遗忘并非单纯的历史遗忘,归根结底是人与神、人与生命意义断裂后的一种存在状态。这是一种终极的孤独,既没有永恒的爱,也没有明确的意义。正如《圣经》中浪子离家远行,他的浪荡生活和虚浮的追求让他落入饥饿和孤立的深渊。
这种孤独不仅侵蚀了布恩迪亚家族,也象征了整个哥伦比亚,甚至南美洲的历史命运。而东亚大国如中国,亦是如此;因为缺乏信仰根基的文明,中国也被称为“亚细亚的孤儿”。中国人的内心,总无法摆脱“孤儿的灵”,这是一种文化和灵性的孤独,皆因缺乏终极的归属感和爱的源泉。中国人从《红楼梦》中读到的孤独与《百年孤独》并无二致。
浪子的孤独,是一种虚空的孤独,不断循环、重演,陷入无意义的轮回之中。这种孤独使得人际关系变得脆弱和冷漠,无论是家庭内部还是社会之间,都显现出一种“无爱”的状态。没有爱作为纽带,人和家庭成员,人和社会之间,便只能以孤独对抗孤独。

二、儿子的孤独:约瑟的使命与荣耀
与《百年孤独》中的浪子孤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圣经》中的约瑟。
约瑟是雅各的儿子,被家人嫉妒,被卖为奴,又被埃及的主人误解和诬陷。他的一生似乎充满了孤独:
被兄弟背叛的孤独:约瑟的梦被家人视为狂妄,他的与众不同让他成为家族中被排斥的对象。
被奴役的孤独:被卖到埃及,他从一个父亲的宠儿变成了孤立无援的奴隶。
权力高位的孤独:成为埃及的宰相后,约瑟处在“高处不胜寒”的境地,孤独与责任并存。
然而,约瑟的孤独并非绝望,而是蒙祝福的孤独。
首先,约瑟认识神。他深知自己的一切处境都在神的掌管中,无论是在牢狱中还是在宰相之位,他都始终坚守对神的信靠。他在孤独中看到了神的同在,也因此有了从神而来的爱与安慰。
其次,约瑟的孤独是使命的孤独。他被拣选成为家族和埃及的救赎者,承担着保存生命的重任。这种孤独不是没有意义的,而是充满荣耀和盼望的。约瑟最终不仅得以与家人和解,还实现了神对他的计划,成为历史中重要的一环。
因此,约瑟的孤独是儿子的孤独,是一种带着使命、荣耀和盼望的孤独。

三、两种孤独的对比:浪子与儿子
1. 孤独的本质
浪子的孤独:源于人与神的分离,缺乏终极的爱与意义,表现为虚空、绝望和无意义的轮回或者重复。
儿子的孤独:是人在使命中的孤独,虽然艰难,但因有神的爱和计划,而充满盼望和荣耀,是往上走的。
2. 孤独的表现
浪子的孤独:影响到所有人际关系,导致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疏离,最终走向咒诅和毁灭。
儿子的孤独:虽然被误解和排斥,但内心因神的同在而坚定,最终带来饶恕、和解与祝福。
3. 孤独的结局
浪子的孤独:向死而生,短暂而过,最终被遗忘,无本质意义。
儿子的孤独:虽有孤独,却走向荣耀,成为神永恒计划中的一部分。

四、我们要选择哪一份孤独?
孤独是人类共同的命运,人在地上无法摆脱孤独,但选择什么样的孤独却决定了生命的方向。没有神的人,就如《百年孤独》中的布恩迪亚家族,终将陷入无意义的轮回,被历史的风暴抹去;而认识神的人,如约瑟,则能在孤独中找到意义,将孤独转化为使命与荣耀。
浪子的孤独,是一种绝望的孤独;儿子的孤独,是一种祝福的孤独。生命的意义,在于是否能够找到那位终极的父,接纳他的爱与计划,使孤独不再是无尽的黑暗,而是迈向永恒光明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