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图说画:也谈双手合十
作者:赵晓
地点:佛罗伦萨圣马尔谷博物馆(Museo di San Marco)
画家:安杰利科修士(Fra Angelico)
一、画面中静默的祈祷者
在我所拍摄的两幅祭坛画中,我们看见圣母端坐宝座,圣子怀中,圣徒与修士环侍左右。这些人物中,有的低头、有的持书、有的凝视,但尤为醒目的,是那一双双双手合十的姿态。
他们不是高声呼号,不是手舞足蹈,而是静静地、虔诚地,将双手合并于胸前,以一种最深的顺服和敬拜,站在基督与圣母面前。这姿态没有声音,却胜过千言;没有动作,却充满力量。
我们不禁要问:这合十的双手,从何而来?它在基督教传统中,又意味着什么?

二、双手合十:起源与象征
在人们印象中,双手合十常与佛教、东方文化相连。但事实上,这一姿态在基督教的传统中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至古罗马帝国晚期的礼拜礼仪。
拉丁语中,“手”的字根 manus 与“交托、顺服”的词汇 manus dare(“献上双手”)密切相关。在封建封臣制度中,臣子在领主面前将双手交叠合起,象征全然顺服与归属。教会在中世纪吸收了这一姿态,将其转化为祷告中的“manus supplicans”(祈祷之手),表达对上帝的完全委身。

因此,双手合十,在基督教中并非外来形式,而是欧洲礼拜与属灵顺服的自然流露。它不是单纯的动作,而是内心对神敬畏、信靠、归属的身体表达。
三、画作中双手合十的属灵意义

请看图一(左侧圣徒)与图二(右侧修士)——
他们并非众人皆合掌,而是在不同身份中选择这一姿势的人,往往是最深沉、最敏锐感受到基督荣光的人。他们在光的包围中,在金箔背景的圣所里,不争辩、不表现、不主张,只是将一切思想、心灵与身体,都安静地合在主面前。
那一刻,不是为了显得“敬虔”,而是因为真实地遇见了荣耀本体,内心生出一种唯有顺服的敬畏:主啊,我在这里。
这正回应了《诗篇》46篇:“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
四、当代信仰者的反思
今日的敬拜与祷告,有时沦为喧嚣与形式。而这些画中人物的姿态提醒我们:
敬拜不是表演,是投降;祷告不是言语,是归属。
而双手合十,就是灵魂说:“主啊,我是你的。”
我们是否还记得,在真正悔改、深切感恩时,那种忍不住想合起双手、闭上眼睛、仿佛整个灵魂要被提起的感觉?
当年陈丹青看了安杰利科的画后感叹说:“我看他画完了,其他人都不重要了。”他说这画“美得让人想哭”。而我们不仅看到技艺之美,更看到信仰之真——美,是出自信仰的心,是上帝的荣耀被微光反映。

五、结语
所以,若你今日站在圣母与圣子的画前,愿你也像这些画中的圣徒与修士一样,安静地,将手合十。
不是为了模仿,而是:
因你心中有主,灵里有光,
就自然而然,
把生命献上——双手合十,
在荣耀的面前。
说到底,双手合十,不是动作,而是灵魂的姿势;不是宗教的符号,而是爱的自然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