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原创

价值共识、制度兼容与战略互信至关重要

首页 /

价值共识、制度兼容与战略互信至关重要

——美英贸易谈判成功评述

作者: 赵晓

2025年5月9日,美英联合宣布达成“全面自由贸易协议”,标志着两国自脱欧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双边经济合作正式落地。这份协议不仅大幅降低了多数商品的关税门槛,还在数字贸易、金融服务、人工智能监管等新兴领域设定了高度一致的制度规则。英美媒体普遍评价其为“后脱欧时代的贸易范本”与“盎格鲁联盟的再确认”。

与中美谈判的反复拉锯形成鲜明对比,美英为何能顺利谈成?答案很简单:不仅贸易对等,更关键的是价值共识、制度兼容与战略互信三者齐备。

一、美英贸易协议的主要内容与特点(2025年)

(一)主要内容概览

1. 关税安排

(1)美国对英国:大多数商品维持10%的全球基准关税,但:

英国汽车配额内降为10%,超额仍为25%;

钢铝产品取消25%关税(附合规前提);

航空航天零部件全面零关税。

(2)英国对美国:

平均关税由5.1%降至1.8%;

牛肉1,000吨免税,额外13,000吨低税;

乙醇1.4亿升免税;

农产品适度开放但不牺牲食品安全红线(禁激素牛、氯洗鸡)。

2. 服务与金融互认

(1)建立双边金融服务互认机制;

(2)推进数字银行、反洗钱、监管科技(RegTech)合作。

3. 数字贸易与人工智能治理

(1)统一数字贸易规则:取消数据本地化要求、支持数据跨境流动;

(2)协调AI监管框架:算法透明、伦理保障、跨国标准一致。

4. 绿色能源与环保合作

(1)共同开发碳捕捉与封存(CCS)技术;

(2)推动海上风电标准统一;

(3)构建绿色供应链,保障锂、稀土等关键资源稳定。

5. 劳工与环境标准对齐

(1)对齐最低劳工保障与环保标准;

(2)避免“竞次竞争”(race to the bottom)现象。

6. 争端解决与动态机制

(1)建立独立仲裁机制;

(2)每两年联合评估并更新协定内容,保持灵活性与现代性。

(二)协议四大特点

1. 高规则对接,互信基础牢靠

(1)协议建立在美英之间长期法治传统、市场机制、监管体系高度兼容的制度基础之上;

(2)不需“谈信任”,可直接“谈利益”。

2. 发达国家合作典范

超越传统“关税换市场”逻辑,聚焦制度协同、规则共建、未来产业战略整合。

3. “双赢+对等”的战略合营

(1)不是一方让步,一方获益,而是横向协作、共同布局;

(2)体现对等、互托、规则明确、风险可控的现代贸易新形态。

4. 向全球释放战略信号

(1)新全球化不再追求“大而广”,而是“高而深”;

(2)自由贸易的新门槛是:规则兼容、制度可信、合作可持续。

二、互信与制度兼容是协议速成的根本

美英能谈成,关键不在谈判技巧、利益相合,而在价值共识、制度兼容以及战略互信上早已“预设成功”。

无论是在产权保护、金融监管、数据安全还是AI伦理方面,英美之间都不存在“制度鸿沟”。这一点与美中之间的深度不信任、高度结构差异截然不同。美国与英国谈的是共识细化;与中国谈的则是语义不通。

这正是为何美英可以在人工智能、碳排放、数据流动等未来议题上先行一步,而中美还在“谁先让步”上反复角力。

三、共同的“战略焦虑”加速双方合作

2025年,美英都处于各自压力之中:

美国需稳定大西洋伙伴,在全球去风险化中构建可信供应链;

英国则面临脱欧后的市场紧缩与金融竞争力下滑,急需产业与资本合作。

彼此正好互为“安全港”:

英国需要美国投资托底;

美国需要英国稳定大西洋规则出口渠道。

因此,美英此次谈判不仅是经济协商,更是战略整合。

四、对他国的启示与压力

美英协议不仅是双边安排,更是全球规则演进的路标:

对欧盟而言,这是对“脱欧必死”预言的现实回击;

对中国而言,这是一次制度兼容能力的隐性参照;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是一个新问题的考核:你准备好加入“高标准全球化”了吗?

这场谈判释放出明确信号:

未来的全球化不再拼低价,而是比规则;不再比谁开放市场,而是看谁能“制度入场”。

五、不再奉行价值虚无,而是启动文明筛选

抛开美英协议,不少人仍然困惑:为何川普政府对中国如此强硬,却能与阿根廷的“电锯总统”或加拿大的新自由派政府相谈甚欢?

原因在于:川普主义早已不再奉行价值中立或价值虚无,空谈“自由贸易”或“效率至上”,而是转向了文明立场的再确认与伙伴重选。

关键不在你喊什么,而在你认同什么。

在这个新秩序构建中,美国不是简单在挑“左”或“右”的盟友,而是在判断你是否属于同一文明谱系的共识共同体。

阿根廷总统哈维尔·米莱(Javier Milei)风格激进、言辞犀利,但他背后代表的是奥地利学派的自由保守主义传统,是对国家滥权、财政腐败、福利依赖的强烈反抗。他主张市场化、法治化、削减冗余政府、强调个人责任——这正是川普主义在全球南方的“文明镜像盟友”。

加拿大总理卡尼(Mark Carney)虽来自自由派阵营,却始终秉持法治原则、注重执行责任、信守契约精神。他在绿色金融、国际监管、数字治理等领域的主张,建构在清晰规则、明晰权责、可信制度的文化根基上,体现出西方文明内部的“可对话、可合作”的共识底色。因此,即便政治光谱与川普相左,也能基于共同的价值地基实现实质合作。

归根结底,美国所看重的,不完全是你是否带来效率,而是你是否:

接受自由秩序下的责任伦理;

遵循国家主权内的契约精神;

在文明价值底线内,讲规矩、守边界。

这,才是川普时代的全球伙伴筛选标准:

不是程序技术主义的“制度配型”,而是文明共同体中的“价值辨认”。

六、川普以文明守望者的姿态进行全球战略重构

川普所推进的,不是传统的贸易技术谈判,而是一次以制度为载体、以文明共识为核心的全球战略重构。

所谓“关税战”,只是手段与外壳;

真正的核心,是一场文明认同之战、秩序主权之战。

川普的目标从来不是要“美国化”全世界,而是要厘清一条分界线——谁是可以信赖的价值同行者,谁是制度共建者,谁是话不投机的破坏者。

他可以与风格各异、意识形态迥异的国家合作,只要这些国家愿意承认:

世界应当有共同目标(common goals);

合作必须基于价值边界、制度红线与文化约束;

自由不是空洞口号,规则也绝非中立神明。

正如副总统万斯(J.D. Vance)在4月22日印度演讲中所言:

我们并不要求所有伙伴复制美国的制度,但我们必须有共同的目标(common goals)。”

这不是外交语言的礼貌措辞,而是川普主义国际版的文明底线宣告。

川普主义的全球转向正体现在此:不再延续白左式“文化中立”“制度中立”“贸易中立”的幻想,而是走向文明自觉与全球价值结盟。

你可以制度有别,但不能价值对立;

你可以文化多样,但不能破坏共识。

你若认同“共同目标”,我们可以合作;

你若企图破坏秩序底座,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全球新秩序的重建,归根到底,不是关税的博弈,而是文明的归队

在川普主义的逻辑里,能否入局,不看你说什么,而看你认谁为同道、信什么为底线、守不守边界。

Date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相关文章

暂无内容

联系我们

因时间精力有限,电子邮件无法保证每封都回复,但我们会认真阅读每封邮件,推荐微信联系,谢谢理解!

微信客服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

在线联系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

在线提问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