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尔文与少年大卫
——读加尔文《致法王法兰西斯一世书》(之二)
作者:赵晓
在《圣经》中,少年大卫击败巨人歌利亚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一个毫不起眼的牧羊少年,靠着对神的信心和勇敢的心,用简陋的投石器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巨人。这一故事成为勇敢、信心和神恩典的象征。然而,《圣经》之外,这种“少年大卫战巨人歌利亚”的情节,也在人类历史中不断上演。其中一位大卫式的英雄,就是宗教改革的领军人物——约翰·加尔文。

信仰中的“溃败”与少年大卫的兴起
16世纪,教改的星星之火在欧洲燃起,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猛烈的迫害风暴。在法国,因信仰遭受逼迫的新教徒四处逃散,如同《撒母耳记》中以色列军队面对歌利亚时的溃败。许多信徒被驱逐、处决,他们的教义被歪曲为异端,整个新教在法国的土地上看似被打压到无路可走。
就在这片暗淡的土地上,一个26岁的年轻人加尔文挺身而出。他既非神学院的毕业生,也未被按立为牧师,更不是任何宗教组织的领袖。他自认在神面前是可怜的罪人,在人面前更是卑微,然而因着对神的热爱,对被逼迫的弟兄姐妹们的爱以及对真理的执着,让他像少年大卫一样,义无反顾地拿起了“武器”——一支笔,投身到这场看似毫无胜算的争战中。
正如音乐界的莫扎特是神童,数学界的高斯在童年便显露天赋,26岁的加尔文堪称神学界的“神童”。他不仅对圣经真理有着精准的洞察力,更拥有以笔墨为武器向权贵发声的勇气。他并未等待权威的认可或所谓的资历,更没有躺平,坐等“教会领袖们”去发声或抗争,而是以燃烧的信仰激情,直面当时的“巨人”——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

巨人与少年:法王与加尔文的对决
法兰西斯一世,这位法国文艺复兴的象征性人物,雄才大略、功绩卓著。他建造枫丹白露,资助艺术家,统一法语,巩固和加强王权,甚至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带到了法国。然而,他也以骄傲自大和实用主义著称。在国家重大决策上,他从未真心敬畏神,而是以功利的态度面对新教徒,处理外交事务。为了稳固统治,他选择与天主教站在一起,严厉镇压新教信仰,将信仰的分歧视为政治上的障碍,甚至还与伊斯兰教的奥斯曼结盟。
面对如此王权倾天下、不可一世的“巨人”,加尔文毫无畏惧。他致法王的这封信,以谦卑却充满力量的语气写道:“愿在基督里的平安与救恩与陛下同在。”在信中,他恳切地为受迫害的信徒辩护,为新教信仰正名,更像旧约先知一般,呼吁法兰西斯一世顺服于神的旨意,不要因一时的谗言与偏见做出错误的决定。
然而,这位骄傲的君王,是否读过加尔文的信?是否正眼看过加尔文的作品?我们无法从正史中得知。但可以想见,法王对这位年轻的神学家大概率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因为历史显明,他的选择,不是谦卑地求问神,而是继续施加压迫,试图通过权力和暴力彻底消灭新教的声音。他的选择是法国走入人头滚滚、穷途末路的开始。

历史的反转:胜者为谁?
从表面上看,加尔文的举动是以卵击石。然而,历史常常出人意料。法兰西斯一世的辉煌最终如撒玛利亚的城墙,虽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却终究因信仰根基的缺失而崩塌。而加尔文,这位自称为“世人眼中的渣滓”的神学家,却以笔墨为刀剑,在流亡瑞士的岁月中写出了《基督教要义》,为新教信仰奠定了深厚的神学基石,进而以日内瓦为试验,带动荷兰、苏格兰、美国等,推动构建了人类现代文明。
加尔文在当时似乎并没有直接击败法兰西斯一世,但在信仰、文明以及历史的维度上,他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法兰西斯的功绩终究止步于短暂的文艺复兴,同时以法国后来的衰败、沦落为代价,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却穿越时空,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文明,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的教会、社会与文化。
启示:巨人未必不可战胜
加尔文与法兰西斯一世的交锋,像极了少年大卫与歌利亚的故事。对于今日的我们,这段历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面对强权与不公,即使身处弱势,即使人微言轻,也可以像加尔文一样,以信仰为盔甲,以真理为武器,勇敢发声。
歌利亚可能掌握着巨大的力量,但神的选民却拥有从神而来的更高的使命与永恒的倚靠。正如《圣经》中所说:“这样,大卫用机弦甩石,胜了那非利士人,打死他;大卫手中却没有刀。”(《撒母耳记上》17:50)人类的历史,终究是神手中的剧本。看似微不足道的“大卫”,常常成为改变历史的关键角色;而那些看似不可战胜的“巨人”,反而在神的手中不堪一击。

结语
当我解读26岁的加尔文时,他就如同站在战场上的少年大卫,虽然卑微,但有对神的热爱与对真理的热心;而骄傲的法兰西斯一世则如巨人歌利亚,倚仗权力与成就狂妄自大。然而最终,胜利的光芒属于加尔文,属于真理。这段历史再一次印证了一个永恒的道理:胜败的关键不在于人的力量,而在于神的旨意!
愿我们都能在时代的环境与处境中,面对生活中的巨人时,也能像少年大卫和加尔文那样,怀着对神的爱与信心,勇敢站立,奋起争战,靠主得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