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其他宗教阻碍科学”、“宗教裁判所”等问题
作者:赵晓
感谢认可,您的问题抓得很关键!为了清晰讨论,咱得先区分几个层面,否则容易“以偏概全”。
一、关于“其他宗教阻碍科学”——肯定与区分
您提到“至少其他宗教阻碍了科学”,这确实有道理。毕竟,有些宗教认为自然界是循环无常的,或者将物质世界视为虚幻,这样的观念确实不利于科学探索。
但基督教不同。基督信仰核心不在于宗教仪式,而在于人与上帝之间的生命关系(《约翰福音》14:6:“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宗教是人试图触摸神,基督信仰却是神寻找人。这种关系带来了对创造秩序的敬畏与好奇,从而激励人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而不是停留在对自然的恐惧或迷信上。
换句话说,基督信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宗教”,甚至可以说“宗教是信仰的最大敌人”。当信仰蜕变为僵化的宗教制度,比如“宗教裁判所”,问题就出现了。但这样的偏差不能定义信仰本身。推荐阅读拙文:宗教是信仰最大的敌人。链接如下:
宗教是信仰最大的敌人
二、关于“宗教裁判所”——揭开历史迷雾
提到“宗教裁判所”,咱得还原历史真相。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宗教黑暗压迫科学”叙述,大多来自左派叙事的夸张化版本,但真实情况远没那么“黑暗”。至少以下几点值得澄清:
1、“伽利略事件”被过度解读
他确实被宗教裁判所审判,但刑罚只是“软禁在家”。更重要的是,伽利略本身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的冲突是与教会权威的政治斗争,而非科学与信仰的对立。
2、宗教裁判所的规模和死刑总数被夸大
根据研究,宗教裁判所350年间的死刑判决总数约为1万到1.2万人,平均每年约30人。相比现代某些无神论政权,裁判所的“效率”简直可以说是“手下留情”了。例如法国大革命两年内处决约16,000人,中国大跃进期间某些政治运动的死亡人数更是天文数字。
3、宗教裁判所的目的并非“反对科学”
裁判所的主要目标是防止异端思想(主要是教义偏差),并不针对科学探索。虽然它确实滥权,但其实际影响远低于某些意识形态对“黑暗中世纪”的夸张描述。
由此可见,“宗教裁判所”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恐怖,它的问题更多在于权力腐败,而非科学与信仰的根本冲突。

三、“黑暗中世纪”是误解——现代文明的孕育期
进一步聊聊“黑暗中世纪”这一说法,实际上是启蒙运动后的宣传工具。其目的是为了抹黑基督教,从而推动“打倒孔家店”式的理性主义叙事。
真实历史是什么?中世纪是现代科学、大学制度和法治观念的孕育期。
1、欧洲著名大学如牛津、剑桥,正是在中世纪诞生。
2、现代科学方法的萌芽(如自然哲学),也深植于中世纪的思想框架中。
3、法治观念、个人权利意识的雏形,同样始于这一时期。
更讽刺的是,西方学术界早已摒弃“黑暗中世纪”的说法,但这一陈词滥调却仍在中国知识界广泛流传。这是一种刻意的“历史取消”,其目的在于服务于某些意识形态。

四、“宗教无力阻止科学”?其实不需要阻止
您提到“宗教无力阻止科学”,这话其实让我笑了。再次强调,基督信仰根本不想阻止科学,相反,它为科学提供了发展的前提:
1、世界是有秩序的:因为上帝是秩序的创造者。
2、人有理性:因为人按神的形象被造,具备理解世界的能力。
3、科学有意义:探索自然是理解上帝创造世界的方式。
相比之下,现代某些无神论政权,才真正“有力阻止科学”。苏联李森科学派的灾难,是科学被意识形态挟持的最好例证。基督信仰之所以“无力阻止”,是因为它从未试图阻止,反而鼓励科学探索,因为科学与信仰同为追求真理的道路。

五、基督教为何推动文艺复兴?
前面已讨论过,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为何诞生于基督教背景下,而不是其他文明?因为基督教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框架:
1、自然界是有规律的。
2、人有能力理解这些规律。
3、研究自然本身是一种敬拜上帝的方式。
相比之下,其他文明要么将自然视为“不可触碰的神灵(泛灵论)”,要么认为自然是虚幻无意义的,不值得研究。这些观念才限制了科学的萌芽。
您提到“宗教无力阻止科学”,这实际上反映了基督信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科学和信仰并非对立,而是互补的追求。当科学回答“如何”,信仰回答“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才能对世界有更全面的理解。
如果您愿意深入了解基督信仰,会发现它不是东方宗教那种停滞思考的方式,而是通往真理的一扇门。而真理,是所有科学家和信仰者共同追求的目标。这样的信仰,还有什么好“反对”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