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原创

回复刘福垣:我们能否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再想深一步?

首页 /

回复刘福垣:我们能否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再想深一步?

作者:赵晓

刘福垣(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赵晓(新) 我知道赵先生在这里不是危言耸听,是发自内心的呼声!但是,我明确地告诉你,你错了!

这个世界真正的民主在哪里?各个国家都是走在通向民主的路上,都是权主、钱主和民主的混合物。国家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三者的比例不同。

大多数国家处于钱主为主的阶段,仅仅是形式民主而已。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天翻地覆脱胎换骨的变化,其三主演变的速度是史无前例的,有目共睹的。否则,你能在这里发这种帖子吗!一口气吃不出来像你这样的胖墩,欲速则不达。

你钱主如此严重的美国有什么资格指责正在向民主方向前进的中国呢?

民主不是谁恩赐的,不是改革出来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什么土壤长什么样庄稼。中国处于现代化即资本原始积累中后期,小农经济和封建遗存还有相当比例。不彻底消灭封建遗存,形式上照猫画虎学西方那一套假民主、真钱主,只能把中国搞乱套了。

空间的问题需要时间去解决。以意识形态为借口来淘汰中国,纯粹是天方夜谭!钱主国之间勾心斗角,不可能为所谓的意识形态牺牲阶级利益的。

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都对美国西方最有利。难道他们真希望中国变成个真正理想化的民主自由的国家吗?希望中国由顺差国变成逆差国吗?对于一个送礼性出口的中国,他们都是爱不释手!

不要听他们嘴上说什么,要了解他们心里想什么?不管他们说什么想什么,我们都要走好自己的路。进一步对内开放,苦练内功,打通内循环的奇经八脉。

赵晓:

老哥好,感谢您认真而热情的回复,许多观点掷地有声,比我的观点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相信更有代表性。也因此,更让我忧患,有必要认真讨论。

还要感谢您的信任,相信我所谈的,“不是危言耸听,是发自内心的呼声”。其实,我们都一样,唯愿国家更强盛、人民更幸福。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在这个历史的关键节点,彼此唤醒,共思一件大事:中国究竟该走哪条路?

您的谈话,我概括为五大核心判断,构成了一套非常系统的立论,我在此回应,不为反驳,只为共思。

一、“民主没有纯粹形式,都是混合物”

您说,现实国家不过是“权主、钱主与民主”的混合体,比例不同而已。我完全认同。的确,地球上没有哪个国家是“理想国”。

但“混合”不等于“模糊”,不等于大家都一样,也不代表“无方向”。

就像钢铁也是铁和碳的混合物,但配比不同,决定它是战刀、耕犁,还是废铁。制度结构同理。

美国确实存在钱主化的问题,但钱主 ≠ 没有自由;资本渗透 ≠ 权力独裁;结构失衡 ≠ 没有制度。所以,“民主国家的钱主问题”,和“非民主国家的权贵统治”,完全不是一回事!

美国是“资本影响权力”;中国是“权力直接掌控资本”。美国的问题是“资本绑架规则”;中国的问题是“权力垄断规则”。

就好比,美国是一辆车但方向盘被资本挪了一点;中国呢,“根本没刹车”。

美国像一辆方向偏了的车,但方向盘可以调、刹车可以踩,人民群众还有机会换司机;中国像一辆高速奔驰的车,司机不让你碰方向盘,还拔了刹车,而你只能喊“相信司机”。

美国的问题是钱主绑架民主,中国的问题是根本没有民主可以被绑架。

历史经验验证:“自由国家”与“权贵国家”的命运不同

自由国家(再钱主),但至少还有民意与法治,能转型与自救;烂归烂,但总能修理自己。

相反,权主国家最大的问题是——连错都不能说,连改的机会都没有。也因此,权贵国家(不自由)最终无一例外地全都走向失控或崩塌:

苏联:权贵控制+无法纠错 → 崩解

阿根廷、委内瑞拉:反美民粹+资本国有化 → 经济崩溃

中国历史上多少“盛世”最终皆因不改制 → 崩盘

所以,各国都有问题。但宪政法治制度有无、能否防错,比有没有问题更关键。

真正重要的,不是世上有没有“完美民主”,而是一国有没有构筑起最起码的文明底线:

是否能有效约束权力?

是否能保障财产权、言论权、人身自由?

是否有基本的制度纠错机制?

“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洛克称之为“文明三底线”——这才是文明的根基。没有这三者,任何“主义”,最终都难以为继。

的确,世界没有完美国家。但若我们以‘别人也不完美’为借口拒绝进步,那不是清醒,而是逃避。如同一个快死的病人对医生说:

“别人也有病,凭什么要我先吃药?”

二、关于“中国正在走向民主,你的发言就是证明”

这话没错,我确实无比感恩、珍惜今天还能与您有公开对话的空间。这是几十年来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美好果实,我们都是幸运的!

但必须说得更明白一点:

能说,不等于拒绝进一步改革;有空间,不等于有制度保障的言论自由;暂时宽松,不等于文明的转型。

制度若没有稳定可预期的边界保障,那么这些“说的自由”也只是偶尔漏进来的风,不是可以呼吸的空气。

中国的确在改革中取得了巨大进步。但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曾到中国访问并郑重提醒中国:经济增长不能说明太多问题,前苏联也曾经在一段时间进步神速,但最终坠落、解体。中国的繁荣得益于引入了“经济的包容”,但政治不包容,因此除非尽快建立包容性的政治+经济制度,否则不可能长期繁荣。中国模式仍未摆脱“苏联模式”。

另外,您想必也承认:日本、韩国、台湾、东欧、拉美……很多国家曾比我们都小、弱、穷,却都在制度上大步迈进,甩开了我们。

在当下这个新的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令人不免为中国捏一把汗:

谁敢保证我们不会犯道路选择错误?会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像伊朗、委内瑞拉、南非一样,一夜之间,又回到从前了?

三、“民主急不得,小农遗存还未清除”

制度当然不能一蹴而就,我从不主张激进地空降一套“西方式投票制”。但我们更不能无限期拖延、边退边喊“等成熟”。

制度不是果实,而是温室效应的结果。所以,智慧的选择不是等果实长好才盖棚,而是先搭棚、浇水,果子才长得好。

回头看,韩国当年也有“财阀资本主义”,台湾也有党国体制,新加坡也曾极度集权。但他们在合适的历史节点做出了决策:

要不要走宪政法治国家?

要不要建立公开透明的权力机制?

要不要让经济自由真正变成社会自由?

这些选择,非但没有让他们“乱套”,反而让他们走向了制度成熟、社会稳定。

民主急不得,但法治不能等,自由不能妥协,改革不能装睡。

您说“怕乱套”,我理解。但经济学需要在不同的成本与收益之间作权衡:不改革甚至倒退,就会“更稳”吗?会不会更乱套?

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乱套”,往往不是来自开放太快,而是长期压抑的反弹。

四、“美国也很烂,它凭什么说我们?”

这句话我听过很多次。

美国的问题尽可批评——它的金融贪婪、党争乱象、双标霸权、族群撕裂……你想象不到,我骂过多少遍。

但我要说得更清楚:

美国的制度之所以仍具韧性,不是因为它没有问题,而是它可以在宪政制度下揭开问题、公开讨论、全民参与、依法纠偏。

它的总统,可以被臭骂、可以被查税、可以被诉讼;议员更是可以倒台,法院可以否决政府决策。这才是制度的关键力量。

反观我们这边,任何制度性问题,只要一提,立马上来三个完全不讲逻辑的推辞:

要么说别人也有问题(转移问题);

要么说我们进步很大(掩盖问题);

要么说咱特殊,别急(拖延问题)。

这让我想到一个比喻:你家屋顶漏水,难道就因为别人家也漏,就不修了吗?

如果你好心提醒邻居说:“你家屋顶漏水”,他却回答你:

“别人家也漏。”(转移问题,别人也有问题)

“我们家以前更漏,现在好多了。”(拿进步掩盖问题)

“我们家人多,不能急修。”(找借口拖延问题)

你会接受这样的回答吗?大概只能哭笑不得了。

正确的逻辑和做法是:

先承认屋顶漏了(面对问题);

再评估风险、动员资源(理性进程);

制定修缮计划并付诸行动(稳中求变)。

您说:“要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

我补一句:“也要知道我们为什么不敢面对自己。”

一个不能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国家,是永远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国家,最后只能是坐等问题像火山一样爆发。

五、“中美之争只是利益,不是制度冲突”

表面上是这样。但在现实世界,制度其实早已与利益捆绑,难解难分。

今天的全球市场已不只是看谁“卖货便宜”,而是“制度信任+价值链认证”的时代。

拒绝自由,靠补贴、操纵汇率、压低劳工,不可能永远拥有自由市场。

因为:

不透明的数据无法参与数字贸易;

没有产权保障,资本就不敢投;

没有司法独立,仲裁和纠纷处理根本无基础;

没有劳工与环保标准,CPTPP根本不让你加入。

美国是想要中国的便宜商品,但一旦感觉到这会导致灭顶之灾,它就别无选择:宁可断臂求生。

俄乌战争给了狠狠的教训,没有制造业的国家非但不配领导世界,就连主权与自由都无法捍卫。所以,美国问题专家刘澎老师精辟地将“川普主义”总结为“美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让美国重新伟大”是一个中心,制造业回流(物质基础)和信仰文化回归(精神基础)则是两个基本点。

所以,制度,已经是全球市场的门票。信任,则是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制度问题已经不再是意识形态务虚讨论,而是决定一国能否进入全球供应链的现实门槛。

鸦片战争的失败,不是因为当时英国太强,而是我们太闭;不是他们坚船利炮,而是我们坐井观天。

今天,中美贸易战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但若我们不能“制度补课”,历史会让我们再次付出代价。

亲爱的老哥,我想说的是:

“别人也有问题”不能成为我们不改的理由,

“我们已进步很多”不能成为我们拒绝继续前进的借口,

“不能急”也不能成为无限期拖延的挡箭牌。

盼望我们都能看到危机,果断变革。若干年后,若我们还能在这个国度自由对话、理性争论,那就是我们共同的胜利,也是我们民族的大幸。

愿有一天,当我们回望今天,不再为曾经的错过而叹息,而能因当下的清醒、对话与改革,而感到无悔与光荣。

愿您记得,今天这场关于制度与命运的真诚长谈——

也许,这就是我们共同参与历史书写的起点。

愿您到时还能记得今天我们讨论的每一句话!

敬祈平安!

赵晓

Date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因时间精力有限,电子邮件无法保证每封都回复,但我们会认真阅读每封邮件,推荐微信联系,谢谢理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