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政策——历史上最接近“零利率时代”的政策动向
作者:赵晓
5月7日,中国央行正式公布“三大类十项政策”组合拳,涵盖降准、降息、再贷款工具扩容以及金融机构定向支持。无论是从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传导路径之细来看,这一次都标志着中国货币政策正向一个重要临界点推进:零利率的边缘。
这虽然不是“零利率”名义上的宣布,却是一场现实意义上的接近。它透露出什么信号?能解决什么问题?可能带来哪些后果?让我们逐一梳理。

一、结构性“准零利率”已经成形
此次政策的核心之一,是在结构性领域“放水放到极致”。例如:
1、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降至1.5%;
2、抵押补充贷款(PSL)利率降至2%;
3、公积金贷款利率(五年期以上)降至2.6%;
4、部分金融租赁、汽车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降至0%,实质为“零成本资金”获取。
在特定区域与产业领域,这意味着企业和消费者所面对的融资边际成本已经无限趋近于零。如果再叠加地方财政贴息或国家专项基金担保,实际利率不仅可能为零,且可能已变为“负利率”。
换句话说,中国的货币政策虽然未明文进入“零利率时代”,但在结构性货币机制中,零利率甚至负利率都已悄然登陆。

二、为什么要推进至“零利率边缘”?
根本原因只有一个:经济下行压力迫使政策工具不断前置、前倾和前瞻化。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困境”:
1、外需收缩:美欧高利率环境与地缘冲突影响出口,加之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关税壁垒重建,中国出口动能大幅削弱;
2、内需疲软:居民收入预期下降,消费信心持续低迷,楼市成交再度探底;
3、债务重压:地方债与国企债务滚动加剧,传统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已经难以维持。
货币政策不得不承担越来越多的“准财政职能”,这才有了对科技、消费、养老、三农、小微的全面定向倾斜。

三、这场“放水”,真的能解渴吗?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历史上,日本在1990年代后期全面进入零利率与量化宽松,但并未成功激活经济内循环。今天的中国,也面临类似窘境:
1、实体信心弱、有效需求不足,再低的利率,也难以刺激投资;
2、结构扭曲、资源错配严重,大量资金可能空转于金融系统,难以下沉至企业与家庭;
3、改革滞后、制度瓶颈未破,货币再宽,也抵不过机制不畅。
4、政策本意是“滴灌”,现实却常常变成了“洒水车空转”。

四、制度底板决定政策上限
货币政策能做的,是“宽松”;但它不能创造制度红利,也无法替代信心重建。
放水可以缓解资金饥渴,却不能解决企业“不敢投、不能投、没法赚”的根本困局。
没有市场规则与产权保护的重建,零利率就是软绳子上的水桶,撑不起来。
赵晓评论:
当下中国正显然是进入到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就政策信号而言,这是中国货币政策历史上,最接近“零利率”的一次深水试探。它不是盲目跟风,而是结构失衡与信心滑坡下的被动选择。但要注意——利率可以归零,信心不能归零;政策可以放水,改革不能放松。
经济的未来,其实不在央行手上,而在整个体制的重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