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原创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法兰西斯一世的历史启迪

首页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法兰西斯一世的历史启迪

——读加尔文《致法王法兰西斯一世书》

作者:赵晓

在历史长河中,权力与信仰如同两条交错的河流,时而融合,时而冲突。有些君王如大卫,谦卑顺服于神的旨意,将治理托付于上帝;有些君王则如暗利,钟情于世俗荣耀,却在神的天平上失衡。法兰西斯一世,这位将文艺复兴推向巅峰的法国君王,看似功业辉煌,实则如同《圣经》中的暗利国王:外表光鲜,内里虚空,在永恒中一无所有。这,就是我读加尔文《致法王法兰西斯一世书》后得到的启迪。

一封写给国王的信

1536年,一个26岁的法国年轻人在瑞士的异乡灯下挥笔疾书。这封信注定成为历史经典的开篇——它是约翰·加尔文写给法兰西斯一世的《致法王法兰西斯一世书》。信的开头充满谦卑:“愿在基督里的平安与救恩与陛下同在。”然而,随后的内容却直指人心,加尔文毫不退缩地揭示新教信仰被误解、被诋毁的处境,并恳求国王以公义之心审视真理。

如同一道闪电刺穿夜空,加尔文在信中写道:“国王在统治国家时,若不以神的荣耀为目的,就不是在履行国王的职份,只能被称为盗贼。”他进一步恳请法王:“保护神的真理不致蒙羞;让基督在我们当中的国度得以维护。”这不仅是为受逼迫的新教徒辩护,更是对法兰西斯信仰良知的呼唤。

然而,历史表明,骄傲的法王并未给出令人欣慰的答案。法兰西斯一世选择了镇压新教徒,将法国引入宗教分裂的深渊。他的选择,让自己在神的天平上如暗利一般,“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且成为日后法国社会动荡的祸根。

暗利国王的影子

在《圣经》中,暗利的统治不仅以显赫的政绩闻名,更是因其建造了撒玛利亚的新都城,巩固了国家的权力结构。然而,他的内政成就却无法掩盖他在信仰上的失败。他引入巴力崇拜,影响深远,以至于他的儿子亚哈被视为以色列最恶劣的君王之一。暗利的选择使北国以色列走向了属灵的堕落,最终国破人亡。

《圣经》对暗利的评价不因政绩,而是因耶和华的神定秩序,也因此严词责备:“暗利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比他以前的列王作恶更甚。”(《列记王上》16:25-26)上帝,关注的从不是短暂的世俗成就,而是永恒的信仰顺服!

法兰西斯一世亦如暗利。他资助达·芬奇、建立枫丹白露宫、推广法语文化,其文艺复兴的成就曾令法国风华绝代。然而,他的灵魂却远离上帝的光辉。他没有像大卫那样谦卑求问神,而是以功利的态度对待神圣的信仰,在天主教与新教的冲突中选择了镇压后者,种下了法国日后宗教战争的种子。

法兰西斯镇压新教徒不仅未能巩固天主教的统治,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撕裂了法兰西的信仰根基。正如暗利无视以利亚先知的警告,法兰西斯也无视加尔文的劝诫。他们都在历史的天平上失衡,其选择所带来的后果,远远超出了他们所能掌控的范围。

宗教战争与信仰裂痕

1534年的“大字报事件”彻底激怒了法兰西斯一世。新教徒在全国张贴批判天主教弥撒的大字报,有一张甚至贴到了法王的卧室附近。这成为法兰西斯转向强硬镇压的导火索。他开始对新教徒处决、放逐、没收财产,法国的新教徒从此进入长达数十年的黑暗时代。

这场宗教迫害带来了以下恶果:

宗教战争的内耗:长达36年的宗教战争让法国平民流离失所,经济被严重破坏,农业停滞,贸易萎缩。1572年的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更是惨绝人寰,数万“胡格诺派”信徒被屠杀,信仰冲突演变为深刻的社会仇恨。

法国国运的逆转:新教“胡格诺派”所代表的大量手工业者、商人和技术人才,因宗教迫害流亡荷兰、英国等地,削弱了法国的经济竞争力,也让法国思想界在启蒙运动早期被英格兰远远超越。

宗教宽容的失败:法兰西斯的政策选择未能实现信仰共存,反而让法国在欧洲秩序中处于不利地位。法国成为天主教阵营的核心,与新教国家对立,错失合作机会。

暴力革命的伏笔:法兰西斯时期加强的王权,最终在路易十六时走向极端专制,导致社会矛盾和不平等的爆发。宗教迫害与宗教战争的长期积累,使民众对教权与君权深恶痛绝,直接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令法国王朝灭亡、人头滚滚。

文化的短暂与信仰的永恒

文艺复兴的文化成就令人瞩目,但缺乏信仰根基的文化繁荣,终究如沙上建塔,不堪一击,就如同撒玛利亚城墙上的阳光,耀眼却短暂。法兰西斯的文化成就或许令人钦佩,但在敬畏上帝的维度上,他却是一位失败、破产的国王。

法兰西斯也曾以功利主义态度对待新教。然而,1534年,“大字报事件”爆发后,(他开始对新教徒进行严厉的镇压:处决、放逐、没收财产……)法国的新教徒,从此进入了长达几十年的黑暗期。

而就在这片黑暗中,加尔文流亡瑞士,开始撰写《基督教要义》。如果说法兰西斯用文化的表面辉煌装点了他的时代,那么加尔文则用信仰的笔墨照亮了内在的人心以及更为久远的未来。

回首历史,法兰西斯一世那曾不可一世的荣耀,如今徒留笑柄于人间。若不是因为他迫害的加尔文,这位国王可能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而加尔文,这位自称为卑微罪人的神仆,却因对上帝的热爱和对真理的坚持,构建了新教文明的基石,影响了世代的人心与社会。

他们的故事昭示我们:文化的灿烂终究短暂,而唯有植根于永恒信仰的成就,才能超越时间,焕发永恒的光芒。

启迪与反思

加尔文如同旧约先知,在写给法兰西斯一世的信中,试图唤醒这位国王的良知,揭示他对宗教迫害的错误,并呼吁他以敬畏上帝的心治理国家。然而,法兰西斯倾心于世俗的荣耀,而不是神的旨意。他像暗利那样,无视神仆的劝诫,硬心选择了功利与世俗的路径,“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

法兰西斯一世的选择,最终将法国引向宗教冲突与社会动荡的深渊。他的镇压并未消灭新教徒,反而让他们的信仰更为坚定;他的政策也未能真正稳定法国,反而引发了更大的冲突。与其说他是一位成功的文艺复兴君王,不如说他是信仰抉择上的迷失者,人类历史上的昏君一个。

相比法兰西斯选择镇压新教徒,并因此让法国陷入国家失败的泥潭;英王伊丽莎白一世却在信仰冲突中选择宽容,终使英格兰稳定繁荣,走向成功,后来居上!

在当今的全球化社会中,权力与信仰依然在交锋。法兰西斯的故事提醒我们,当国家忽视信仰的力量,试图仅以功利制定政策时,最终可能自毁长城。

对于今天的我们,这段历史还提供了两大深刻警示:其一,政绩不是第一位的,唯有顺服于神的旨意,才能在历史的永恒中站立得住。其二,君王,若不顺服上帝,终将沦入虚空;小民,若跟随上帝,也能被上帝用来改变世界。这就如圣经所说:“义人的纪念被称赞,恶人的名字必朽烂。”(《箴言》10:7)。愿我们都能从这段戏剧性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在世俗与信仰的交汇处,像加尔文那样,去选择那条通往永恒的信心之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因时间精力有限,电子邮件无法保证每封都回复,但我们会认真阅读每封邮件,推荐微信联系,谢谢理解!

微信客服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

在线联系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

在线提问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