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候“大光击倒”“花园奇迹”,抑或“惊险一跃”?
作者:赵晓
信主的道路,人各不同。从圣经与教会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种常见的归信模式——
一、“大光击倒”模式(The “Blinding Light” Conversion)
使徒保罗的信主,没有任何铺垫,完全是被大光击倒。
他原名扫罗,生于犹太会堂文化浓厚的基利家大数,受过严格的律法教育,热心到极致。他坚信自己是在为神大发热心,竭力迫害那群宣称耶稣复活的“拿撒勒党”,甚至得到大祭司的授权,要抓捕逃到大马士革的信徒。
那天,他正带着同伴、气势汹汹地走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忽然,正午的阳光之上,有一道比日头还强烈的光从天而降,将他团团围住。他整个人被击倒在地,只听见有声音对他说:
“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
“主啊,你是谁?”
“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
刹那间,扫罗的世界完全崩塌——他一直逼迫的耶稣,竟真是复活的主!大光使他眼睛失明三日,只能被人牵着进城。与此同时,神差派亚拿尼亚来为他按手祷告:“弟兄扫罗,主,就是在你来路上向你显现的耶稣,差我来叫你能看见,又被圣灵充满。”
他的眼睛仿佛有鳞片掉下,重见光明,并立刻受洗。从此,他的人生被彻底翻转——从教会的仇敌,变成福音最热切的使者。
这一模式的特点:
外在强烈刺激:异象、强光、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关键人物的直接呼召
内心立刻顺服:无长时间铺垫,当场决志
方向彻底逆转:从敌对或冷漠,直接转向信仰并立即行动
类似例子:
彼得在加利利海边听到耶稣呼召,立刻放下渔网(《马太福音》4:18–20)
撒该与耶稣短短相遇,立即悔改并归还四倍(《路加福音》19:1–10)
埃提阿伯的太监听福音,当即受洗(《使徒行传》8:26–39)
约翰·牛顿在风暴中向神呼救,生命翻转,写下《奇异恩典》
查尔斯·司布真暴风雪中走进小教会,被一句经文击中,立即信主

二、“花园奇迹”模式(The “Garden Miracle” Conversion)
有些人则像奥古斯丁,经历长期寻求后,被神“临门一脚”踢进来。
奥古斯丁长期在思想的拉扯与心灵的抗拒中挣扎,还经历过放纵自我的浪子生涯。多年里,他在哲学、文学、宗教之间徘徊,既渴望真理,又害怕放下旧我。
直到某一日,他在米兰的花园中,心灵再次陷入痛苦的交战。伏地痛哭之际,他忽然听见隔墙传来孩子的童声,不断重复:
“拿起来读!拿起来读!”(拉丁文:Tolle, lege! Tolle, lege!)
他立刻明白,这声音是在呼唤他翻开圣经。他伸手拿起放在旁边的经卷,正好读到《罗马书》13章第13–14节:
“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这一刻,神的话语如利箭穿透他的心,长久的疑云瞬间消散,喜乐和平安涌入心田。他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回头——这是他与永恒之主的相遇时刻。
这一模式的特点:
长期的思想与情感铺垫
特殊的关键时刻,常伴随“神迹”或强烈感动
神的话语作最终确认
类似例子:
以马忤斯路上的两个门徒(《路加福音》24:13–35):耶稣讲解圣经,心中火热,被“开眼”认出祂来。
腓立比的狱卒(《使徒行传》16:25–34):地震之后一句话就解开他的心结
马丁·路德:多年挣扎于“如何被神接纳”,直到《罗马书》1章17节击中他
约翰·卫斯理:多年努力行善却缺乏信心确据,直到听到路德《罗马书序言》,心中火热

三、“惊险一跃”模式(The “Leap of Faith” Conversion)
还有许多人,走的是一条更平缓的路——从理性与怀疑的边缘,安静地跨入信仰。克尔凯郭尔称之为“信仰的惊险一跃(leap of faith)”,形容人把自己交托给神时,既有风险,也得自由。
C.S.刘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1898–1963)便是其中的代表。
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基督教作家之一,牛津与剑桥大学的文学教授,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也是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故事家。《纳尼亚传奇》《返璞归真》《地狱来鸿》让无数读者在寓言与思想之间,看见福音的光。
但他并不是生来就信主。年轻时的刘易斯曾是无神论者,甚至带着嘲讽的姿态看待基督信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经历、文学的浸润、长期的哲学思索,使他从无神论走向不可知论——承认“或许真有神”,却仍拒绝相信耶稣是唯一的救主。
转折来自朋友的影响——尤其是与《指环王》作者托尔金(J.R.R. Tolkien)及休·戴森(Hugo Dyson)的深夜长谈。他们用诗意与逻辑并存的探讨方式,让他看到:基督信仰并非“神话”而已,而是神话成真——在耶稣里,神进入了人类历史。
那决定性的一刻,却并非在课堂或礼拜堂,而是在一次平常的火车旅程中。他后来在《意想不到的喜乐》中写道:
“当我们从牛津驱车前往动物园时,我还是不信耶稣基督的;但当我们到达动物园时,我已经相信了——然而,没有任何情绪的爆发,没有雷声,没有异象。”
这是一场安静的、内在的跨越——从门外到门内。
这一模式的特点:
渐进式靠近:长期思想探索、人际影响、环境熏陶
没有戏剧性神迹:看似平淡无奇
内心临界点:在日常情境中跨过信心的门槛
事后才意识到那一刻已经信了
类似例子:
路得(《路得记》1:16–17):日常关系中逐渐认识婆婆的神,并宣告信仰
拿但业(《约翰福音》1:45–51):从怀疑到安静决定跟随
约翰·斯托得:少年时期在一次平常的聚会中信主,一生忠心传道
葛培理:青年时期参加复兴聚会,做了安静却决定性的一次回应

四、模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归信
有人是被光震住,有人在等候花园奇迹,有人则在旅途中不知不觉走进门里。
无论方式如何,信心的本质都是回应——回应那位呼召你的主。
《圣经》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哥林多前书》13:13)爱,是神向我们伸出的手,也是我们向祂跨出的脚步。
亲爱的朋友,不要等到所有问题都解开才行动——信心的奥秘就在于,你先迈出脚步,答案会在路上显现。
无论你遭遇的是“大光击倒”,还是渴望“花园奇迹”,或甘愿“惊险一跃”,都请记住: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的方式,而是——今天就用心灵和诚实来回应祂的呼召!
早信早蒙福;早跃,便早得安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