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中英香港谈判,看撒切尔为何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作者:赵晓
1980年代初,在中英就香港前途展开谈判的关键时刻,撒切尔夫人面对邓小平逼人一句:“我今天下午就可以收回香港”,撒切尔夫人从容应答:
“你可以这么做,但全世界将由此看清中国的真面目,一切都会撤离香港,你将失去很多。你不能说你不喜欢某个合约,之后就单方面撕毁。如果你废除了这一份,别人将不会再相信你签署的任何合约。”
这段视频流传甚广。而我注意到,撒切尔甚至进一步引用了《圣经·列王纪》里所罗门断真母的典故——两个妇人争夺一名婴儿,所罗门下令将孩子劈为两半,进而分辨出那位宁愿放弃孩子也不愿见其死亡的才是真母亲。撒切尔以此为比喻,意指:英国不能为了保住所谓“主权”,而牺牲掉香港的自由与繁荣——那不是我们应当做的“母亲”。

中英香港谈判,也因此不再是一场关于地盘的争夺,而是一次关于文明立场的抉择与灵魂左与右的拷问。
一、保守主义者:不求保守地位,而要保守原则
撒切尔夫人的回应,完美诠释了保守主义的核心精神:
她坚持契约必须履行,哪怕对方是崛起中的强权;
她坚持生命比主权更重要,不能为了政治脸面而牺牲规则;
她拒绝幻想,用《圣经》的智慧提醒世界——真正的母亲,是肯为孩子牺牲的那一方。
这,就是保守主义:
不是抱残守缺,而是坚持文明秩序、道德契约与制度底线。
不是盲目开创未来,而是敬畏现实、尊重历史、面对人性。

二、邓小平:在中国被视为右派,在撒切尔面前却仍是左派
邓小平,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中国体制内特别是党内被看作“务实派”“改革派”以及“右派代表”,与党内极左派们划清界限。
但在撒切尔这样真正的保守主义者面前,邓的真实面前充分显现——他其实依然是左派。为什么?
因为他虽然承认经济规律,但从未承认人性之恶、权力之限以及制度制衡的必要。他认同市场化,却拒绝法治独立;他推动放权让利,却反对建立宪制文明。他是权力架构内部的调适者,不是制度信仰者,更不是契约守护者。
撒切尔之所以是右派,不是因为她支持资本主义,而是她相信:
真理,根本就不是人创造发明的,是来自更高的上帝;
制度的约束不是束缚,而是人性败坏之后的唯一救赎;
所有的“善政”,必须立于敬畏之下,而非“功绩之上”。

三、今天中国许多“右派”特别是“右派公知”,其实仍是左派
撒、邓的分析这一点,对于今天的中国自由派、民主派也同样适用。
在连教室都装上了摄像头的体制下,任何对自由的呼喊看起来都像右派,但若你没有信仰、没有敬畏、没有承认人性有罪、没有限制权力的制度意识,那么你不过是想把指挥棒从甲方手里夺过来交给乙方而已,你永远不懂得什么是“在真理里得自由”。
那,不是保守主义,那只是左派的另一次变形。
一个没有上帝的右派,注定会走向自我中心的左派;一个不敬畏真理、只相信理性和“进步”的自由主义者,终将回到法国大革命的血色起点。

四、赵晓评论:
撒切尔的那句话,才是真正的文明震撼
“你不能说你不喜欢某个合约,就单方面撕毁它。”
这句话,比千军万马更有力量。
它不是针对中国,而是送给整个人类文明的镜子——你守不守信?你敬不敬约?你信不信有高于政权的真理?
这才是撒切尔的真正铁血之处:
她不是靠军舰,而是靠原则;
她不是靠权谋,而是靠信念。
保守主义者不怕失败,但绝不牺牲真理换取胜利。
撒切尔,是敬畏上帝、信仰自由的保守主义典范;
而许多“自由派”,只是在寻找新的权力玩具而已。
如果今天我们还有人能听懂撒切尔的警告,那么香港就不白被谈判过;如果中国的“右派”能成为真正的右派,也许中国能更快登上现代文明的列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