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戏台》看民与国的压迫叙事地图
作者:赵晓
一、《戏台》:一部有良心的作品


好友、中国电影学院教授赫建兄,近日发来一篇他对陈佩斯导演作品《戏台》的评论大作,激起了我强烈的观影兴趣。读罢,立刻找来一睹为快。
看完之后,大为感慨:陈佩斯不仅是喜剧演员,更是一个有良心、有思想的人。多年来,他的独立人格、良知坚守与直言让人敬佩。而在这部由多年舞台演出改编的电影中,他仍非常难得地坚持了他的电影良知。他用民国的背景、喜剧的外衣,包裹的却是严肃甚至沉重的主题——“民”与“国”的关系,以及在权力挤压下的民生困境。这样的主题,绝非“戏言”,更非令人不耻的爱国流量的贩卖,在中国文明转型艰难的当下,尤其令人肃然起敬。
二、《戏台》的核心主题:“民”“国”四重奏
我将《戏台》中的“民”“国”主题,进一步概括为“四重奏”——它不仅是中国现实的缩影,也是许多民族在历史洪流中的共同遭遇。
1. 权力至上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暴力即规则,枪大即权大,法律与制度沦为权力的附庸。
有权任性,谁有权,谁就说了算;谁有枪,谁就能为所欲为。这是典型的人治逻辑。《戏台》揭示,中国社会从未真正走出人治社会的恶梦和阴影。
2. 戏中有戏
台上唱戏,台下也在演戏;戏里戏外皆是戏。戏台延伸的,不只是电影,而是历史与现实的交错。
无论是《戏台》,还是果戈里的《钦差大臣》,舞台与身份的错位,都是揭露真相的利器。
3. 活命哲学

面对强权,懦弱的个体往往选择忍耐、周旋、苟活。
从余华的《活着》到契诃夫的《三姊妹》,这种“活下去”的宿命感跨越文化、民族与时代,令人百感交集。
4. 信仰缺失
我们看到:没有真理的信仰,民族必然陷入只求苟安的循环——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
唯有真理的信仰,才能赐下超越生死、直面暴政的勇气与担当,才有走出民族悲剧宿命的可能。
剧中“虞姬”那句尖刻的台词——“你们也算是站着撒尿的人吗?”——正是对灵魂跪伏者的当头棒喝:灵魂若失去信仰,人格便不能独立,生命也无法昂首!
三、民与国的压迫叙事地图
若仅将《戏台》视为一部中国喜剧,我们便错过它更深的意涵。依照其“民”、“国”主题与“四重奏”结构,它实则属于一条全球性的“压迫叙事”传统——从东方到西方,从古典戏剧到现代电影,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关口,几乎都曾直面同样的四个命题:权力、谎言、生存、信仰。
1. 权力至上
中国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写尽官场的荒唐与腐败;俄国有果戈里的《钦差大臣》,用荒诞喜剧揭穿官僚体系的虚伪与恐惧;电影《杀戮战场》(The Killing Fields,1984)叙述了极权暴政如何把枪口与暴政直接对准无辜生命。西方经典中,莎士比亚的《麦克白》(Macbeth)更以血和背叛展现权欲的吞噬,刻画权力如何腐蚀人性,发出“夺权之手,终将染血”的永恒警告——当权力缺乏制衡,国家的命运也将随掌权者的疯狂而坠落。
2. 戏中有戏
《戏台》本身就是台上台下两重戏,目的是让人们从戏台思考现实。契诃夫的《海鸥》同样用舞台与生活的交错,映照人性的脆弱与虚伪;剧中的“海鸥”既象征自由与理想,也象征被射杀的脆弱灵魂,隐喻艺术理想在权力与现实面前的破灭。莫里哀的《伪君子》在喜剧外衣下暗藏锋利讽刺;德国电影《窃听风暴》则让人看到,即便是监控者,也被困在另一场人生戏剧中,不得不在体制与良知之间作出抉择。
3. 活命哲学
在严酷的环境与压力下,人何以生存?从余华的《活着》到契诃夫的《三姊妹》,人物都在命运重压下选择忍耐与苟活。然而,不同的信仰与观念,却又决定了他们活法的不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孤独的老人向大海宣告生存的尊严与勇气;《辛德勒的名单》则在死亡与救赎之间,刻画了活命的挣扎与生命的奇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念,不同的活法,塑造的是不同的历史与未来。

4. 信仰缺失
哲学的尽头是神学。中国文学和电影反复呈现一个没有上帝、没有信仰的民族的悲哀。《戏台》如此,老舍的《茶馆》亦然:人各有盘算,却无共同信念,更无真理信仰,茶馆随历史更替而衰败,让人在笑谈中感到历史的荒凉与精神的虚无。改开后的《芙蓉镇》中,信仰的缺席同样使人在政治风暴中随波逐流却无所作为。
相比之下,基督教背景下,托尔斯泰晚年的短篇一次次追问信仰与救赎,强调人类救赎只能立基于真理信仰。他本人更在82岁时选择了自由出走,最终在途中病逝,这既是对理念的坚持,也是对现实妥协无望的告别。萧伯纳的《圣女贞德》则更让信仰成为超越国权的力量——贞德不仅是民族象征,更是信仰高于一切世俗权力的化身,证明了真正的信仰,足以战胜制度与人心的双重恐惧。
这些比较与对照提醒我们:《戏台》并不孤立。它与世界各地的文学、戏剧、电影一道,构成了人类共同的“民”与“国”的压迫叙事地图。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其实都曾一次次逼问这四个永恒命题:
权力如何被约束?谎言何时会瓦解?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信仰能否重建?

四、中国的出路
历史的残酷在于,如果民与国的关系始终停留在权力压迫与个体苟安之间,那么《戏台》这种表面喜剧、实则悲剧的故事,就会一再上演——只是换个朝代,换套服装而已。
中国,其实几千年来,从未摆脱过权力至上、信仰缺失、民不聊生的历史大黑夜,所谓“文明古国”一说纯属自欺欺人的梦谈而已。中国真正的出路何在?无他,就在于尽快走出“文明三峡”,完成现代文明转型的三大支柱构建:
信仰——确立真理的信仰,由此建立人权至上、超越强权的终极价值,赋予个体尊严与勇气的信念文明。
制度——透过宪政与法治,“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让法律高于枪杆子,建立保障个体自由的制度文明。
市场——保障私产神圣不可侵犯,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体,经济活力来自自由交易与个体创新,而非权力分配,形成真正的市场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启动了初步的市场化进程,也因此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中国人民终于吃了几天的饱饭;然而制度与信仰依然缺位。这意味着,《戏台》之外,中华民族真正的大戏——制度变革与信仰更新——亟需隆重开演!
结语:
《戏台》是一面镜子,映照的不仅是“民国”的荒诞,更是“民”与“国”的深层困境:当我们看到一个民族在强权挤压下的无奈与失声,就必须追问——个体与国家的文明构建,应当如何展开?
而它的价值,正在于从根本上提醒我们:如果没有信仰、制度与市场三位一体的确立,国将不国,民只能苟活。
真正的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绝不是戏台上多么辉煌的布景与掌声,而是戏台外每一个个体生命,能否真正拥有自由、公义与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