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原创

从经济学看现代法律的公义原则

首页 /

从经济学看现代法律的公义原则

作者:赵晓

公义,是法律中的核心原则。公义,这一看似简单的概念,却在历史长河中被赋予了多种理解。从古希腊哲学到中国传统文化,公义涵盖了道德、宗教、法律等各个领域。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而中国人讲究“天理昭昭”“正义必胜”。然而,现代法律对公义的定义更加务实,关注的是法律的可实施性(Practicality)和社会的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

据《布莱克法律词典》(Black’s Law Dictionary)的定义,正义是对法律的公平与适当的执行,或者说通过公平保护权利并惩治不法行为。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现代法律对公义的理解核心在于如何通过规则减少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优化资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然而,这种务实的公义也面临挑战:规则的制定是否公平?执行是否有效?

让我们从几个具体案例谈起,探讨现代法律的公义原则如何在实践中实现,以及中国与法治公义之间的距离。

一、公平与正直:法律公义的基石

《圣经》中说,公义与慈爱的上帝造太阳,照好人也照歹人。公平,如同上帝的阳光,而法律公义则应该像阳光,透过窗户洒向每一个人。不管窗户内外的人是谁,阳光都平等地洒向每一个角落,并且确保没有人被遮挡在阴影之中。

现代法律,首先强调的就是公平与正直(Fairness and Rectitude):正义的基础是公正、正直和无偏。

现代法律乃至法治的第一原则用一句大白话来表述,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Equality Before the Law)。

中国古代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将权贵与平民割裂开来,是特权阶层的象征。相比之下,现代法治的核心理念,从西方早期的“王在神下”演变到了“王在法下”(The King is Subject to Law),即任何人,无论地位高低,都必须遵守同样的法律规则。

事例:种族歧视案件的审判

某公司因应聘者的信仰背景而将其解雇,尽管他的资历完全符合岗位要求。应聘者将公司告上法庭,法院最终判决公司违反了反歧视法(Anti-Discrimination Law)。这一判决传递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号:无论你的背景如何,法律都会保护你的基本权利。

二、奖惩得当:法律中的权利与责任

《圣经》中,《马太福音》讲到,上帝给了5000两的人,就应该回报5000两;给了2000两的人,就应该回报2000两;给了1000两的人,就应该回报1000两。法律的公义,也当如此。

法律的公义,就像农夫的播种和收获。你播种了多少种子,就应收获多少果实;如果你偷懒不耕种,自然无法获得回报。公义的核心是,任何人的努力、贡献和权利都不应该被剥夺,而懒惰与欺骗也必然承担后果。

现代法律除了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强调“给予每人其应得”(Render Every Man His Due):每个人应获得其应得的权利和利益。用更通俗的话来说,也就是,“权责对称”“奖惩得当”(Rewards and Punishments Appropriately Administered)。

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Incentive Theory)强调,奖励与惩罚是激励个体行为的重要机制。同样,法律中的公义体现在“奖惩得当”,即保护守法者,惩罚违法者。这是“给予每人其应得”(Render Every Man His Due)的具体体现。

事例:劳工维权的胜利

一位工人在某工厂工作多年,却因工厂突然关闭失去了工作和补偿。他将工厂告上法庭,法院依据劳动法裁定工厂支付拖欠工资与赔偿金。这一结果表明:无论是弱势工人还是强势资本,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三、合法、合理、合情:刚性与柔性的结合

《圣经》中,公义的上帝并没有用公义对待人,否则所有的人都将因为罪而下地狱;而是以怜悯和慈爱对待人,预备了让人得救赎的道路。所以上帝的公义和慈爱相亲,且永不分离。

法律规则的刚性(Rigidity)很重要,它是社会秩序的保障,但刚性往往会忽略现实的复杂性。因此,现代法律强调法律规则与公平原则(Conformity to Legal Rules and Equity)的平衡:正义需要与法律和公平原则相一致。也就是说,现代法律在规则之上,亦注重公平裁量(Equity),以弥补规则可能带来的不公。

怎么理解呢?法律的规则,好比是钢琴的琴键,公平裁量则是演奏者的技艺。单有琴键的刚性无法奏出动人的旋律,而演奏者需要根据乐曲的情感灵活调整力度,才能展现音乐的美感。同样,法律中的公义需要刚性规则与柔性裁量的结合。

这用中国人经常讲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合法、合理、合情”(Legal, Reasonable, and Humane)。

事例:紧急停车的灵活处理

某城市交通规则严禁在消防通道停车。然而,一位母亲因孩子突发疾病,不得不将车停在消防通道附近以迅速送医。执法人员虽注意到违规行为,但经过调查后决定不予处罚,并协助其联系医院。这种裁量体现了法律的温度和公义的柔性。

四、中国离现代法律公义有多远?

现代法律的公义无疑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而中国在这条道路上仍在努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目前远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中国经济也因此沦于北大王建国教授所讲的“权法经济”(权力大于法的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法律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例如《民法典》的颁布以及对人权、物权保护的逐步加强。

然而,中国法律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规则的公平性:某些法律规则可能更多倾向于保护特定利益群体,而非全民利益。

二是执行的有效性:法治建设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法律从纸面落到现实,避免“选择性执法”。

三是公众的法治意识:许多民众对法治的理解、对法律体系的信任与运用尚需进一步培养。

要实现现代法律公义,中国最需要做的是确保“王在法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在立法、执法与司法三方面共同努力,确保法律不仅“写得好”,更能“用得好”。

五、法律公义的经济学思考

公义不仅是法律的灵魂,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公平的法律环境能够降低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促进创新(Innovation),从而推动社会繁荣。然而,规则的公平性与执行的有效性始终是挑战所在。

中国在实现法律公义的道路上已迈出重要步伐,但中国社会要摆脱“人治社会”,中国经济要摆脱“权法经济”,还需要突破性努力。但正如阳光普照大地,法律公义的光芒终将洒满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也终将临到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

Date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因时间精力有限,电子邮件无法保证每封都回复,但我们会认真阅读每封邮件,推荐微信联系,谢谢理解!

微信客服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

在线联系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

在线提问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