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国家失败”看“缅北电诈”
作者:赵晓
大家都在谈“缅北电诈”,从宏观来看,其实是两个“失败国家”交织成的“悲剧故事”。这里的“失败国家”,是基于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国家为什么失败》的学术概念,当国家不能建立起包容性经济与政治制度时,就是一个失败国家,无论贫富或强弱,也因此必然会引发各种野蛮与落后的现象。
中国,虽历百年现代化进程,但迄今现代文明转型仍未成功,因此本质上仍是一个“失败国家”,也因此贪腐盛行、“锁链女”、“鞋带子”等现象不断,如同“大缅北”。而缅甸,百年现代化道路迷失,动荡不止,经济停滞,亦是一个“失败国家”。
如此宏观背景,才共同架构了“小缅北”的罪恶毒瘤,明智之士对此根本问题,岂可不察?

一、“民族独立”并不一定带来进步
缅甸,这个在英国治下一度辉煌,曾被誉为“亚洲粮仓”的国家,如今却深陷贫穷与动荡的泥潭。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人不得不反思,一度奉为政治正确的“民族独立”是否天然等同于进步与文明?
二战前英治下的缅甸,不愧是东南亚的明珠,依靠稻米、甘蔗等农产品出口,一度成为东南亚乃至亚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人均 GDP 近1000美元,超过日本。20世纪20年代,仰光作为城市甚至超越纽约,成为世界第一移民目的地。
然而,1948年独立后,缅甸却未能实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反而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内战与经济衰退。到2010年,缅甸的人均 GDP仍在原地踏步,几乎没有任何进步,沦为全球最贫穷国家行列。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独立后的国家建设失败。缅甸无法有效整合多民族、多宗教的复杂社会结构,建设包容性国家,反而试图以大缅民族专制性一统130个小民族,结果导致民族矛盾加剧,中央与地方武装的对峙成为长期挥之不去的问题。
中央集权的尝试不断失败,国家治理能力日渐削弱,最终令缅甸形成了一个政治与经济皆动荡不安的局面。
有人说缅甸不是“联邦”而是“邦联”,果真如此,那是缅甸的大幸!但事实上,过去的缅甸名为联邦,但一直想搞大一统,结果却是事实上的割据与对峙。

二、左的经济路线的全球失败
除了政治路线的失败,缅甸的经济路线也是走了错路。
独立后的缅甸选择了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将土地和资源国有化。然而,这一选择并未带来预期的公平与繁荣,反而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下降和腐败的滋生。
也因此,缅甸即使拥有东南亚许多国家所艳羡的资本储备:67.6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1930公里的海岸线,以及众多良港和发达的水系。在这样的资源禀赋下,缅甸理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社会主义政策的执行不仅未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反而破坏了市场经济的自然活力。缅甸的经济最终被边缘化,陷入停滞。
从全球范围来看,左的经济路线在其他国家也鲜有成功的案例,而是不断上演国家失败的悲剧。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朝鲜经济困境、委内瑞拉、津巴布韦等无不证明了政府统制、计划经济的不可持续性。
缅甸的经济实验的失败,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三、地缘政治的动荡与缅北的特殊位置
缅北是缅甸的地缘政治旋涡,也是大国博弈的重要前沿地带。这使得缅北容易成为他国失败的外溢地。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缅北就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战场。国共内战的外溢使缅北成为国民党残部与中共支持的缅共武装的对抗地;冷战期间,缅北更是中缅关系的重要杠杆。
1989年缅共分裂后,缅北地区形成了以果敢为代表的多个自治区域。彭家声、白所成等地方军阀先后控制果敢,这里逐渐演变为一个无政府状态的灰色“金三角地带”。毒品、武器、跨境犯罪成为缅北经济的核心。
缅甸的地缘政治动荡背后,是民族独立未竟、中央政府无力、国家长期失败的象征,也是中国、美国、东南亚国家在这一地区利益交织的结果。正因如此,缅北的稳定与否,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缅甸本身的范围。

四、从“金三角”到“电诈”:走向恶途的必然
缅北地区的犯罪经济并非一日形成。从上世纪盛行的“金三角”毒品贸易,到后来转向网络赌博,再到今天的电信诈骗,缅北的灰色产业不断升级。这一过程中,核心驱动力是地方经济缺乏合法出路。
毒品经济因国际社会的严厉打击逐渐萎缩,但缅北并未走向正轨,而是转向更隐蔽、更具有跨国性的犯罪模式——“电信诈骗”。这些电诈集团利用中国的通讯工具、支付平台和个人数据,针对中国人实施精准诈骗。
缅北的经济困境和犯罪循环充分说明:没有出路的地区必然会走向恶途,犯罪经济成为其唯一选择。而打击这些犯罪活动,虽然能够暂时遏制其发展,但却难以触及问题的根源。
而中国的问题在于,大国崛起但红利被权贵攫取,并未根本摆脱“国家失败”,也因此95%的人并非纯粹被骗而是自愿奔赴地狱,这背后是中国国家失败的外溢,特别是失业危机与贫困危机的外溢。当年的“大逃港”、今天的“美国走线”,与“缅北电诈”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为追逐财富梦想不惜犯险。

五、反思与启示
缅甸的百年历史是一部民族独立与现代化失败的缩影,也是一面反映地缘政治与全球化冲突的镜子。而“缅北电诈”带给我们更多深刻思考。
一是民族独立还需制度保障。民族独立只是第一步,制度建设才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缅甸的失败提醒我们,独立的意义在于通过有效治理实现民族的共同福祉,建设包容性国家,而不是强求大一统。
二是经济道路选择的重要性。缅甸的左翼经济路线不仅未能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反而让国家陷入长期经济停滞。现代化的道路需要市场与制度的平衡,而非单一的意识形态驱动。
三是地缘政治中的智慧与责任。缅北的动荡不仅源于缅甸自身问题,也受到国际力量的深度影响。大国在介入地区事务时,既要谋求利益,当然也应承担责任,避免加剧动荡。而缅甸,实在应该多向新加坡学习。
四是治本之策重于治标。缅北的毒品与电诈问题,是地方经济无出路的结果。真正的解决方案必须从根本入手,通过发展合法经济和增强地方治理能力,让当地人民看到合法生活的希望。
缅甸从独立前的辉煌到今日的动荡,是历史的悲剧,但并非不可逆转。缅北电诈的崛起,揭示的不仅是地方犯罪的问题,更是国家治理、国际合作和现代化路径选择的深刻教训。
无论中国、缅甸还是世界各国,要想长治久安,从失败国家走向成功国家,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建立包括宪政、法治、市场等为主导的“包容性制度”。


写的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