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德里达到范泰尔:谁能守住真理?——在解构的时代,谁能建立认知的根基?
作者:赵晓
引言:一个真理崩塌的时代
21世纪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信息泛滥、价值相对、意义模糊的时代。人们不再问“什么是真理?”,而是说“你的真理对你有用就好”。在这个思想氛围中,真理成了选择题,怀疑成了美德,坚定成了偏执。
这种文化状态的哲学根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而要回应这种思想挑战,我们需要回到改革宗护教学家康内利乌斯·范泰尔(Cornelius Van Til)的世界观基础。

一、德里达:真理是幻觉,语言是迷宫
谁是德里达?
法国哲学家(1930—2004),后现代思想巨匠;
创立“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深刻影响文学、哲学、神学、法律;
他不是无神论攻击者,而是对“语言的能力”本身深感怀疑。
德里达说了什么?
没有一个“纯粹的中心”来固定意义;
语言中每一个词都指向另一个词,永远没有终点(称为“延异”différance);
“没有文本之外的真理”(”There is nothing outside the text”)——不是现实不存在,而是我们无法直接接触真理。
结果是什么?
所有确定的陈述都可以被解构;
所谓“真理”“正义”“启示”不过是权力结构的产物;
神学变成解释学的迷宫,道德沦为语言游戏。

二、范泰尔:真理必须从神开始
谁是范泰尔?
荷兰裔改革宗护教学家(1895—1987);
创立“预设主义护教学”;
主张:一切知识、逻辑、道德的根基在于神的启示。
范泰尔说了什么?
“除非你以神为你的起点,否则你无法说明为何人类的理性与现实世界之间有一致性。”
(The Defense of the Faith)
人不是“中立的理性人”,而是“压制真理的罪人”(《罗马书》1:18);
所有世界观都有预设,只有基督教的前设在神的启示中才自洽且真实;
理性、语言、逻辑,唯有在三一上帝的启示结构中才能被保守。

三、德里达与范泰尔的正面对话(思想比较)
1.真理是什么?
德里达:无中心、无终极
范泰尔:上帝是真理本体(《约翰福音》14:6)
2.语言能传达真理吗?
德里达:不可避免地滑动
范泰尔:在启示中可传达(《约翰福音》17:17)
3.人的状态
德里达:被语言操控的建构者
范泰尔:罪人,压制真理(《罗马书》1:18)
4.启示的地位
德里达:也可被解构
范泰尔:神是终极权威
5.希望在哪里?
德里达:拆解压迫结构
范泰尔:在基督的光中重建心思(《罗马书》12:2)

四、谁能守住真理?
德里达告诉我们:语言不是安全的,意义总是滑动的。但他给出的不是出路,而是悬崖。
范泰尔告诉我们:语言确实被罪污染,但神在基督里已经将真理显明出来。我们可以信靠祂的启示,不是因为我们足够聪明,而是因为真理是位格的——祂自己来向我们说话。
《圣经》应许我们: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32)
“你的道就是真理。”(《约翰福音》17:17)
在范泰尔的神学中,我们不仅守住真理的边界,更看见:真理是恩典的礼物,是神在基督里白白赐下的光照。
结语:让解构的心回归启示的光
从德里达到范泰尔,是一条从虚无走向真理的路线。我们不能只在学院或哲学中谈真理,我们要在十字架下领受真理——因为那被钉的主,是“道路、真理、生命”。
当世界告诉你“没有答案”时,神却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启示录》1:8)。
“你若不以神为你的起点,最终你将没有真理,也没有意义。” ——范泰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