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评论

全面超越“兄弟阋于墙”——基督徒处理纷争的完美样本

首页 /

全面超越“兄弟阋于墙”——基督徒处理纷争的完美样本

作者:Curt

“兄弟阋于墙”,这个成语中国人都很熟悉。它出自于《诗经.小雅.常棣》,意思是: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然有纷争和分歧,但能够一致对外。数千年来,这始终是中国人处理群体内部矛盾时,所希望达成的模式。

将眼光扩展到世界范围,类似“兄弟阋墙”的场景其实也并不鲜见,毕竟,人生而有之的罪性使得纷争总是层出不穷。于是人们想:既然争吵与分歧无法避免,那就吵归吵,但求能够一致对外吧。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光再投向《圣经》,却能发现一个场景类似,但处理方法和结果却超越了前述模式的故事,给基督徒提供了一个处理纷争的完美样本。

这个故事出自《约书亚记》第22章。旧约时代,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人的从迦南地的示罗起行,离开其他以色列支派,回到自己分得的产业之地——基列地。在迦南地靠近约旦河的地区,这些民众在河边筑了一座壮观的祭坛。其余支派的以色列人听说后,误以为他们要谋私利(要为自己,而不是为神筑祭坛),背叛耶和华,就聚焦起来要去讨伐他们。祭司非尼哈偕同十位首领,率领大军前往兴师问罪。

此时,形势已千钧一发,同为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兄弟之间即将血流成河。然而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经过一番教科书般的操作,本要刀兵相见的双方却迅速相互理解,取得共识。事态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让旁观者不由得“我伙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那么,这一番操作是怎么进行的?都有哪些特点呢?它对于当今的基督徒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我们来看一看。

在整个事件中,当事双方的行为表现出了几个显著特点。正是这些特点,让当时的以色列人避免了兄弟相残的不幸后果。

特点一嫉邪如仇。事件之初,其余支派以色列人一听说当事的三个支派居然私自筑了一座祭坛,就立刻聚集,欲前往争战。他们痛斥对方“你们今日转去不跟从耶和华,干犯以色列的神,为自己筑一座坛,悖逆了耶和华,这犯的是什么罪呢?”(《约书亚记》22:16)一旦听说有人在做邪僻的事,立刻就行动起来,维护教义。这份心中的火热和公义,正是来自于对神的尊崇。

特点二开诚布公。讨伐大军结合历史教训进行指责之后,流便、迦得、玛拿西三个支派做了专门说明。三个支派提出“我们若有悖逆的意思,或是干犯耶和华(愿你今日不保佑我们)”(《约书亚记》22:22)这场事件中的当事双方,无论是指斥还是辩护,都是面对面公开进行,不搞阴谋和小动作,更没有通过攀附、拉拢等手段笼络人心以取得优势。

特点三充分讨论。攻守双方并非一上来就开打,而是按照“机会均等”原则,给对方充分的表达空间。双方的发言都内容完整,立场明确,主题聚焦,文明表达。算得上是原始版“罗伯特议事规则”的体现。

特点四着眼长远。三个被指责的支派为何要筑坛?是因为“恐怕日后你们的子孙对我们的子孙说:‘你们与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有何关涉呢?’”“这样,你们的子孙就使我们的子孙不再敬畏耶和华了。”(《约书亚记》22:24-25)因此,才决定筑坛在双方后人中间作证据。这三个支派所看到的不只是当前,更着眼以后服侍神事工的开展效果,从长远角度考虑当下行动的“长尾效应”。

特点五尊主为大。流便、迦得、玛拿西三个支派筑坛的目的是“好叫我们也在耶和华面前献燔祭、平安祭,和别的祭侍奉他”(《约书亚记》22:27),他们考虑的,不是借这项事工为自已谋私利,得到经济或名声的好处,而是唯恐子孙不再敬畏耶和华。而前来攻击的各支派人马,同样也不是为了自己的些许小利,他们所为的,乃是神的圣洁,以及以色列族群和神之间的关系。忠于神,小心罪,这始终是双方交流的中心意图。

特点六有爱包容。当九个支派的代表前来时,他们表示“你们所得为业之地,苦嫌不洁净,就可以过到耶和华之地,就是耶和华的帐幕所住之地,在我们中间得地业。”(《约书亚记》22:19)这九个支派在面对自己所认为的“错误势力”时,仍然充满爱心,愿意分享自己的地业,帮助弟兄归正。这份包容和大爱,神一定会看见。

中国传统的“兄弟阋于墙”,只是寄希望于仍能一致对外,并没有解决兄弟间的矛盾。但上述《圣经》中的故事,却完美平息了一场迫在眉睫的剧烈冲突,并让双方互爱互谅,重新团结一心。这种从根本上消除组织内矛盾、兄弟间冲突的模式,全面超越了传统叙事中的任何场景。这是《圣经》带给我们的生动案例,是上帝留给民众的恩典启示,也是每一名基督徒应该好好学习的完美方式。

Date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相关文章

暂无内容

联系我们

因时间精力有限,电子邮件无法保证每封都回复,但我们会认真阅读每封邮件,推荐微信联系,谢谢理解!

微信客服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

在线联系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

在线提问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