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评论

敏感问题的历史答案

首页 /

敏感问题的历史答案

加尔文《致法王法兰西斯一世书》的启发

作者:Curt

1535年8月23日,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提笔给当时的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写了一封书信作为序言,这封信被收在加尔文的经典著作《基督教要义》的正文之前。信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特征、教会状况,以及加尔文的各项关切。至今读来,仍给人许多启发和感怀。

一、基督教会危害国家吗?

16世纪的法国,对基督教改革并不友好,许多宗教改革者被政府指控为“重洗派以及试图推翻政府的人”、“叛乱分子”,不少人甚至被烧死。加尔文在1533年也因被王室认为是异端,被迫离开巴黎。

基于以上背景,加尔文在这封信中描述到:“他们说,信这教义之人是想要夺去国王的权杖、毁坏百姓的治安、废掉所有的法律、耗散所有的财产,总之要把全世界颠倒过来!”(《基督教要义》,加尔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6重印版,P82)

然而,加尔文指出这些指控并非真实,而是由一些别有用心者“在百姓中散布可怕的谣言”。受谣言的影响,连当时的部分法官也形成偏见,并以自己的偏见定案。

从古至今,世界各地均有或不认识神(如旧约中的外族),或不相信主(如新约时代的犹太人),或以行动抵挡上帝(如16世纪的法王)的群体或组织。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会采取各种方式控告教会、迫害基督徒。所采用的一项重要理由便是基督教会危害国家。因此,出于文化、政治、社会等维度考量,他们要么对基督教进行限制或压制,要么对其进行符合已意的改造。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两个环节:“指控者”和“盲信者”。

指控者往往在旧秩序中有着既得利益,认为基督教对纯正神道推广所带来的思想和社会变迁可能会危及本团体的切身利益,因此他们有动力对基督教提出持续的指控,甚至不惜借助谎言和暴力。而盲信者,则因为信息缺乏或心被蒙蔽,盲目相信以上的指控,在不自觉间充当了帮凶或打手,乃至成为逼迫者的一员。

在加尔文写这封信的时代,众多基督徒被判有罪,并被剥夺分诉的权利,只是因为“相信这被定罪的教义”。而当时的改革宗教会,“不是被残暴的屠杀、放逐所摧残,就是被威胁和恐吓所压垮,甚至到了不敢开口的地步。”(《基督教要义》,加尔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6重印版,P83)

面对这种情况,加尔文勇敢站出来,为教会和基督徒辩护,他在信中指出:“如此恶毒的指控竟然有人相信,难怪人们对这教义充满如此的敌意。这就是为何各色人等都合谋要给我们和我们所持之教义定罪的原因。”(《基督教要义》,加尔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6重印版,P82)

从16世纪宗教改革之后,政教分离就使得基督教与世俗权力逐渐拉开距离。实践证明,基督文明与本地文明良好互动的地域往往经济强盛、文化兴盛(即使不说欧洲和北美,亚洲的韩国也是一个例子),这些地域和国家何曾因基督教受到过危害?那里的基督徒不是日日在为国度进行祷告吗?

回到中国,香柏在内的诸多教会成立至今,也从来不曾停息为国家民族而祷告,不曾停止向社会奉献爱心事工,更不曾停顿向民众传递正能量和信心。

加尔文在信中表达:“我们怎么可能企图颠覆国家呢?我们从来不说叛逆的话;众所周知,我们在您治下的生活一直是平静和单纯的,就是我们现在流亡在外,也没有停止为您和国家的兴旺祷告!”(《基督教要义》,加尔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6重印版,P102)

教会高举神,不是为了颠覆和破坏,而是为了仁爱、圣洁和公义。正如香柏的异象所述:“筑山上之城;兴道德中国;谋万邦恩福”。

二、教会要寻求权力的保护吗?

加尔文为何要给法王写这封信,是为教会和自身辩护?为寻找上层支持?还是因受到逼迫而寻求保护?

诚然,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言,此时的改革宗教会和基督徒受到的逼迫和压力非常巨大,但加尔文此信绝非单纯出于上述几个目的。这封书信,虽然不乏尊敬的修辞,但根本上却是以平等身份与法王沟通。

作者心中有来自于神的充足信心,身上有与神同在的奇异恩典,他既是在劝诫法王,也是在为纯正的基督信仰发声。他相信随着信件送达,神的大能和恩典会施加在法王的身上,因为作者坚信自己的行为是受神差派的。最终的结果,即法王能否领受神的恩典,这是法王的事,但加尔文已经做了他该做的。

在加尔文的这封信中,传递的恩典究竟是什么呢?总结起来是一句话:世人哪,你们当领受神的旨意,领会上帝的意图,重新理解当权者、国家与教会的定义。

当权者执掌的只是俗世权力,而属天的权力执掌者唯有神。神可以兴起一切,也可以废去所有。因此,当权者不是他人命运的主宰,他们也在神下,应该照神道而行。

加尔文在信中告诉法王:“国王在统治他的国家时,若不以神的荣耀为目的,就不是在履行国王的职分,只能被称为盗贼。”(《基督教要义》,加尔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6重印版,P84) 统治的目的是什么,这直接关乎国王执政的合法性,也可以分辨国王的统治是为真道还是为私利?

国家,并非统治集团以暴力建构用来约束和圈禁民众的围墙,不是维系某个特定群体私利的工具,更不是实现君王个人心意的机器。而是神设立在人间,服务民众,彰显神大能与荣耀的组织,是神手中的器皿。

要凌驾在神上,还是俯伏于神下?君王为国家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与神、与大道的关系,也定义了未来自己的前景。如信中所说:“君王若拒绝将自己的国权降服在神的权杖——神的真道——之下,却期待国家长久兴盛,那不过是在自欺”。(《基督教要义》,加尔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6重印版,P84)

至于教会,它不是教士借以自夸的屋宇,也不是信徒盲目迷信+匍匐敬拜的对象,而是由具有独立人格、有自由、有尊严、有约束的基督徒组成的鲜活有机体,属于神的肢体。

教会并非高高在上的教廷,不是装饰浮华的教堂,更有别于繁文缛节的单纯仪式,它是人与人的联合,是地与天的连接,是人心与神意的通道,也是信徒在神恩典之下的见证与活祭!

教会的关键点乃是教义,“我们的教义必定胜过这世上一切的荣耀和势力,因为这教义不是出于我们,乃是出于永生神以及父神所加冕的基督。”(《基督教要义》,加尔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6重印版,P84)

教会不需寻求世俗权力的保护,因为基督徒的中保是耶稣,教会背后的至高者是那位独一真神。有了这样天上地下最高权力者的保守,其它还需要什么呢?

三、能否建立线上教会?

只要基督继续在父神的右边做王,教会永远会存在下去。

在教会中,基督徒努力要做的就是同心敬拜和颂赞独一真神和主基督。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会所表现出的存在形式却可能是不同的(或者更准确地说:形式不一定是可见的)。

旧约时代,犹太人的教会远不象后世完善,甚至“经常残缺到无法辨认的地步”。

先知以利亚曾对上帝说:“以色列人背弃了你的约,毁坏了你的坛,用刀杀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个人……”(《列王记上》19:14)。当教会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无疑是不具备可见形式的。

而基督降临之后,初代教会也并不稳定,存在很多问题,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具备了一定的形式。

在使徒时代,教会更是经常因战争、叛乱,来自权力或异端的逼迫而经历低谷。

加尔文在信中提出疑问:“如果这些人活在那个世代,他们会相信教会存在吗?” (《基督教要义》,加尔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6重印版,P97 )翻译一下,这个问题其实表达的是:“如果没有具体的、可见的形式,人们还会认为这是教会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加尔文明确指出:“我们认为,教会未必需要以可见的形式存在,而且,教会的形式不在于他们所愚蠢崇拜的外在浮华。” (《基督教要义》,加尔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6重印版,P96-97)因为在他看来,教会最核心的记号(或本质)有两点:宣扬神纯正的话语;施行合宜的圣礼。只要具备以上两点标志性内容,就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教会。

时代发展到如今,网络已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是否只能存在于线下?是否必须以可见形式示人?可否建立线上教会,在线上宣讲主道和施行圣礼?

虽然还有人在对此争论。然而依据以上加尔文所提两点记号的标准,答案却是不辩自明:无论理论还是实践,线上教会的概念都是能够成立的,因为网络也是神赐给教会的工具,教会应该学会使用这种工具专心传扬神的真道(证道;祷告;团契;查经等),以及施行合宜圣礼(洗礼;圣餐)。

从2018年以来,香柏之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突破,大胆尝试使用网络工具、利用线上空间,在“云教会”的方向上走出一条新路。云证道,云特会,来自神的信息传遍世间地土;云团契,云查经,真道渴望与属天爱心不受地域阻隔;云施洗,云圣餐,天南地北同时领受神圣礼仪。基督徒与慕道友以“神”为核心,以“云”为手段,把真道、爱、公义传到了大江南北、国度内外。

《圣经》从未说过,教会必须是有形的。对线上教会而言,网络空间可能是它存在的主要场所,而线下实体细胞小组则可以对线上起到有益且必要的补充作用。这既符合加尔文的理论,也是教会与时俱进的表现。

四、如何分辨基督徒的“私货”?

加尔文所处的时代,一些神职人员不断强调人为订立的流程或规章,为这些出于人心而非出于《圣经》的规定竭力争辩,要求人们“公开承认对这些事情的信心,(《基督教要义》,加尔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6重印版,P86)但实际上这些事却缺乏《圣经》根据。这些神职人员甚至认为,人信不信神与基督无关紧要,只要降服于教会的判断就可以了(本质上是让信众降服于这些“标准制定者”的个人判断和经验。至于这些标准是否符合神意,是否只代表他们个人的想法,似乎“标准制定者”并不在乎)。

加尔文在书信中,把这些神职人员称为“我们的仇敌”,揭露“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基督教要义》,加尔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6重印版,P86)放在当代语境下,如果对“肚腹”进行广义理解,既可以指个人对物质的追求,也可以指个人对虚名的渴望。

在当代教会中,这种出于个人“肚腹”需求而对神意进行扭曲或篡改的行为,其实并不少见。某些基督徒要么在教会中大力宣讲推广自己的企业、产品、服务或某种商业模式,为自己谋财(利);要么通过攀附、结党或斗争,在教会中谋求更高的个人地位和影响力(名)。为此,他们可能宣扬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专业和可信度;可能作出要与人共享利益的姿态;也可能通过各种手段拉山头,培养自己的小团体; 甚至可能贬低他人,对弟兄姊妹进行人身攻击。而无论是求名还是逐利,以上行为,都属于夹带“私货”。

这些人的目的,究竟有多少是为了高举神,引领众人走天路,值得怀疑。相反,在一定程度上高举人,突出自身,以在物质或虚名上实现一已私利,这种概率倒是更大一些。

那么,如何分辨一名基督徒的行动是否只是出于个人“肚腹”的需求,或者夹带了“私货”呢?

标准很明确:看他所说出的话语、提出的动议、作出的要求、展示的行为是否符合圣经的要义,是否违背了圣经中的原则。

加尔文痛斥这些人:“那最在乎肚腹的人,同时也是为自己的信仰最竭力争辩的人。”(《基督教要义》,加尔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6重印版,P86-87) 面对质疑,这些人的本能反应不是反求诸已,而是为已辩护,并试图在错误的逻辑基础上压倒他人。

加尔文认为,他们的目标就是“要么保持他们的统治,要么满足他们的肚腹。没有人表现出一点无伪的热忱。”(《基督教要义》,加尔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6重印版,P87)

对于那些偏行已路,一心从各方求自己利益的基督徒,《圣经》对他们的下场说得很明白:“你哀求的时候,让你所聚集的拯救你吧!风要把他们刮散,一口气要把他们都吹去。但那投靠我的必得地土,必承受我的圣山为业。”(《以赛亚书》57:13)。虚妄对神,求取名利的,脚步不稳,终将跌倒。

与此同时,《圣经》告诉我们,人的能力来自于上帝的恩典,“要寻求耶和华与他的能力,时常寻求他的面”(《历代志上》16:11)。

一位基督徒,如果自认为认知和能力比他人都高,因别人不认同自己传递的信息而大为不满、冷嘲热讽,他(她)就要小心了。因为“他用难测之法打破有能力的人,设立别人代替他们”(《约伯记》34:24)。

对一位合格的基督徒来说,承认自己在美德上赤身露体,好让神自己为我们穿上他的美德;承认自己没有良善,好叫神以自己的良善充满我们;承认自己是罪的奴仆,好被神释放;承认自己心里昏暗,好让神开启;承认自己软弱,好靠神扶持;在任何时候都不求取自己的荣耀,好单单让神的荣耀显明,并在他里面得荣耀。还有什么比这些更合乎信心的呢?

基督徒要夸耀的不是人,不是自己的认知、专业度或聪明,而是神的全知与全能、恩典与荣耀。正如加尔文所说:“我们所夸耀的一切当然不是要归给自己,乃是要归给神;我们反而因学习将一切的荣耀归于神而除掉一切自夸的理由。”(《基督教要义》,加尔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6重印版,P85-86)

“私货”不合神心意,自夸不蒙神喜悦。唯有以神为中心,归一切荣耀给神,才是真正合格的基督徒。

本文的写作,感谢赵晓老师、奇恩姊妹提出的建议,特别感谢德雷克弟兄对本文第二部分“教会要寻求权力的保护吗?”所提供的系统性见解及文字资料支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相关文章

暂无内容

联系我们

因时间精力有限,电子邮件无法保证每封都回复,但我们会认真阅读每封邮件,推荐微信联系,谢谢理解!

微信客服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

在线联系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

在线提问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