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门

映光:少年如箭

首页 /

映光:少年如箭

作者:映光

主题经文:(所罗门上行之诗)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若不是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你们清晨早起,夜晚安歇,吃劳碌得来的饭,本是枉然;惟有耶和华所亲爱的,必叫他安然睡觉。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少年时所生的儿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箭袋充满的人便为有福;他们在城门口和仇敌说话的时候,必不至于羞愧。(《诗篇》 127:1—5 )

悲剧:牛马一生,世代相传

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最近有个讲话引发了挺大的争议,他说:“中国人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容忍长期的痛苦和磨难。如果你的父母是中国人,那么你一定经历了很多痛苦和磨难。所以事实上,忍受痛苦和磨难的能力叫做毅力,这种能力现在被公认为最成功人士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如果你是华人的后代,我祝福你,你的一生都将充满着痛苦和磨难。”

显然这是一句讽刺的话语。正如黄世勋所说,我们不仅喜欢歌颂苦难,而且我们还觉得快乐是一种罪恶。快乐是有罪的,因为我们从小就在接受各种各样的服从性测试,就像牛马一样,只要一有要休息的想法,主人就会狠狠地给它一鞭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牛马只要一有想休息的想法,它就会觉得休息是有罪的,快乐是有罪的。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上课的时候,必须把手放好,不能乱动,不能说话,也不能笑,乱动、说话、笑都是有错的。回到家,父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作业多吗?作业做了吗?”做完作业,想娱乐一下,父母又会说:“你又在看电视了”“你又在打游戏了”“你这个做完了吗?”“你那个做完了吗?”……你打游戏的时候,父母会说:“再打游戏,你眼睛就瞎了。”你看电视的时候,他们也跟你说:“再看电视,你眼睛就瞎了。”唯独不停做卷子的时候,你的眼睛不会瞎。你不能闲着,不能娱乐,你只要哪怕做一点你想做的事情,都是有错的。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孩子,永远都是一天到晚不眠不休,像机器一样学习的人。

等你好不容易熬到有个班上了,一到公司,你无论有没有事情,都得表现得特别忙碌;下班时间到了,你无论有没有事情,都要主动加一会儿班。老板和老板之间比拼的不是谁更有创新性,而是谁的员工更能加班、更能吃苦。马云就说:“阿里的员工如果做不到996,就应该被淘汰。”

看到一个网评说:“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中国人是怎么做到每个年龄段都那么累的?儿童没有童年,少年没有青春,成年人沒有工作,中年人沒有幸福,老了没有社保,死了没有墓地。”你细品,真的很扎心。

最近比亚迪巴西工厂被巴西政府勒令停工了。巴西劳动和就业部(MPT)公告称,由六个政府机构组成的调查发现,比亚迪巴西工厂的163名工人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MPT指控比亚迪巴西工厂“奴役”工人,并列出如下事实:工人护照全部被扣押;工人工资被分成三部分,每月发放到手的只有40%;工人每天工作10小时,有时整周无休;工人住所无床垫无柜子;31人共用1个厕所;为避免耽误5点半上班,工人们凌晨4点就得起来排队上厕所……

巴西政府还公布了他们拍摄的影像,例如,中国的劳工吃的都不是大锅饭,而是“塑料桶饭”,当地媒体用“馊水”来形容;另外也没有干净的饮用水,工人们只能从水坑中饮水。报道还指出,工厂内发生多起暴力与霸凌事件,有劳工遭遇管理人员的诸如拳打脚踢等身体暴力以及精神压迫。还有报告提到,这些中国工人的宿舍宛如监狱,空间狭小、光线昏暗、环境极度脏乱。这份报告说比亚迪的工人简直像奴隶一样。

比亚迪公关总经理李云飞发表微博做了回应,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还说:“这是在抹黑中国品牌,抹黑中国,企图破坏中巴友谊。是境外势力恶意关联,国内部分自媒体里应外合,相信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个公司还让在巴西的这些工人集体录制了一个视频,说他们并不是奴隶,没有遭受虐待,他们把护照集体上交是为了让公司给他们办临时身份证,并且在一个他们都是自愿的书面声明上集体签了名。

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位UP主聊当年上海迪士尼的建造情况的视频,他讲到一个事情,就是外资不让中国工人加班,让工人住三星酒店,但工人却不愿意,说他们希望加班,加班就能挣加班费,并希望把酒店换成工棚,把省下来的钱给他们做补助。所以,当我看到巴西比亚迪工厂的工人们集体录的说他们是自愿的那个视频,我感到特别的悲哀。

前几天又看到一个叫人很心酸的新闻:一位老太太为了抢一个早市比较好的摊位,凌晨就来到早市,因为天气太冷,她在她的电动三轮车里用碳火取暖,结果煤气中毒死在了车里,一旁的蔬菜码放得整整齐齐。蔬菜都显得特别新鲜、特别干净,蔬菜还在那,但她却死了。评论说:“她在期待明天,却死在了今天。”她是我们很多人一生的写照。

我母亲只要一到我家,就没完没了地干活,其实她做的这些事,我并不需要,甚至会觉得她打扰到了我正常的生活——我摆放好的东西她都要重新收拾一遍,很多东西我就找不到了。但她就是没完没了地干活,从小到大,我就从没看到她有坐下来休息的时候,哪怕吃饭,她都是站着吃——厨房随便吃一口剩的——没有人让她这么做。她这一辈子都是这样,怎么劝都没用。她常爱说的话是:“还不是都为了你吗?这些活我不干谁干啊?唉,我不能闲着,闲着反而生病。”她也经常抱怨累,抱怨身体不好,但她再累,也不会休息。我和我同龄的朋友们聊起,他们的父母基本都是这样,那一代人都是这样的。

但我自己不也是如此吗?记得在创业最忙碌的那几年,也就是“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那几年,我国庆节假期去欧洲自驾游,从捷克布拉格开车到瑞士、德国,又到了意大利威尼斯的时候,突然同事打电话跟我说,我们参与竞标的一个重要的项到了和另一家公司PK的最后一轮,我必须要回去见甲方的老板,如果我不回去,项目大概率就黄了。我于是把家人扔在了意大利,买了张机票就回国了,等谈完工作,又飞回意大利去接家人。那时候我几乎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其他时间全在工作,跟打了鸡血一样,最后大病了一场,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我还跟医生说:“能不能给我打个止疼针,我要去参加一个重要的活动。”我那时候还常为自己的这种创业精神感动,如今我觉得那时候的自己就是一个蠢货。

我们特别信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但其实大多数人,这一生经历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也没有领受什么天降的大任,都是凄苦一生、毫无价值地死去了。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上最能吃苦的人,其实都是收入最低的人,都是社会的底层,例如那位死在了早市上的老太太。

人民日报近日的一篇文章让人唏嘘。文章说,39岁的沈阳市民林强身兼外卖员、产品推销员和网约车司机3个职业,“白天开网约车,晚上5点半到9点半送外卖,平时有订单就去推销和安装卫浴。这3份工作,都能签订正式的合同。”他“感谢政府的好政策,3份工作收入稳定,而且都受到法律保护。”这就是所谓的“好政策”。

很多人的一生,更像是头驴子。主人有一天夸为他工作了一辈子的驴说:“你看这头驴是多么的勤劳。”那头被夸的驴特别开心,对它儿子说:“你以后也要像你爸一样勤劳。记住,吃苦耐劳就是我们的美德。”主人则对他儿子说:“这头驴老了,快没用了,等今年过节宰了,咱家可以吃红烧驴肉。”

在经济增长比较快的年代,我们以为我们过得好了一点是我们辛勤劳动的原因,我们还经常自诩中华民族是勤奋的民族,自然应该过得好。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人愿意购买我们这些廉价的劳动力(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价格都特别低)。但到了经济下行的时候,你会发现,无论你怎么辛勤的工作,你的收入都不再增长了,甚至,越努力越赔钱——越努力可能带来的是健康问题,最后你的钱全花在医院里了——还不如躺平。

陈丹青说:“中国的读书人,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因为中国人读书自古以来都是为了科举考试,为了成为什么人上人,才去读书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说的不是读书有多高,而是因为读书是敲门砖,能考科举,能当官,能掌握权力,‘万般皆下品,唯有权力高’才对。寒窗十年,不过为了成为人上人。”

所以,这就解释了北大教授钱理群所说的“中国的名校培养的全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为读书的目标,就是成为人上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几千年来的读书人,寒窗苦读,吃了很多的苦,但几乎没有对人类的文明作出多少贡献的原因,读书最终不过是为了把别人踩在脚底下,考试则不过是主子筛选奴才的一种方式。这就是科举或应试考试的真谛。

不过,随着经济下行,寒门子弟依靠苦读也很难再改变命运了。官方通报的青年失业率几经粉饰,还是高达20%以上,实际情况更高。每年10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刚毕业即失业。官媒号召“孔乙己们”脱下长衫,去做“铁人三项”(外卖、快递、网约车司机)、“吉祥三宝”(保安、保洁、保姆),但如今即便是这样的工作,也已经趋于饱和,工资被卷得越来越低。

但我们的下一代,却仍在重复地走着我们上一代和我们这一代的老路,还在拼命地卷着。清华教授劳东燕说,她关注了一个县中学,每个月有二三十位中学生就诊,大多是因为厌学。而那些仍在校的学生,5点左右起床,每天在校超17小时,两三周甚至一个月才放一天假,有人因学习压力经常崩溃大哭。家长和老师也在这漫长的学习赛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但在现实面前,谁也没法停下来。

我还看到一个帖子,说大多数住校的中学生都便秘,有的学生一周,有时候甚至一个月才有一次大便,因为学校没有给他们安排任何上厕所的时间。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另有数据显示,中国患抑郁症人数超过9500万,其中30%是18岁以下青少年,换算下来约有2850万青少年患有抑郁症。每年自杀的青少年有10万人以上,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个青少年因自杀离开这个世界。

根源:罪

我们这个民族的每一代都好像是遭受了诅咒一样。正如《圣经》所说“你们清晨早起,夜晚安歇,吃劳碌得来的饭,本是枉然”(《诗篇》127:2),这一切其实都是枉然。

《创世记》告诉我们,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并创造了亚当来管理,祂给了人所需的一切,人本不需要如此辛劳,但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与耶和华所立的约,偷食了智慧树上的果实,因原罪而被神咒诅。“上帝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世记》 3:18—19 )这便是我们要如此艰难地生存的原因,就是罪。罪不仅让我们被逐出伊甸园,不得不终日辛劳,罪也让我们失去了永恒的生命,因为罪的工价就是死。但是神并没有因此便弃绝了人,从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神便开始了祂的救赎。

出路:接受神的救赎

耶和华神曾用洪水洗刷了大地,但也让挪亚造方舟施以拯救,并与挪亚立下了彩虹之约。耶和华拣选了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一家,并祝福亚伯拉罕的子孙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一样多。耶和华让被卖的约瑟做了埃及的宰相,在大饥荒的时候,拯救了祂所拣选的以色列家族(70多口人)。耶和华让以色列家族在埃及400年间壮大成一个民族(200多万人),又令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并在西奈山颁布了律法——十诫。

耶和华带领以色列来到了应许之地,并建立了辉煌的大卫、所罗门王国,让大卫与所罗门修建了圣殿。耶和华虽然审判了悖逆的以色列——他们被掳到了巴比伦,但神顾念与亚伯拉罕、摩西、大卫所立的约,又把他们带回到耶路撒冷,令所罗巴伯、尼希米与以斯拉带领被掳归回的以色列人重建圣殿、重建城墙、重建神的秩序。最终,主耶稣用祂十字架的宝血遮盖了我们的罪,耶稣从死里复活,完成了神终极的救赎。使徒们则在主耶稣的呼召下,建立了地上的教会,福音被传遍地极。

这就是神的救赎计划。神的救赎计划就是让我们摆脱罪的奴役,让我们重新与神和好,与神同在,与神建立相爱的关系,重新回到伊甸园、回到神公义的秩序与永恒的生命中,重新让我们得到安息。神救赎计划的目标显然不是让我们终日劳苦,而是让我们安息。

余华在他的小说《活着》当中曾发出拷问:“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余华说出了真相,但是没有揭示真理,他没有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没有告诉我们为何而来、又为何而走?余华没有说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而答案就在《威斯敏斯特要理问答》里。

《威斯敏斯特要理问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基督徒为何活着?答案是:为了荣耀上帝。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更不是为了忍受苦难、甚至歌颂苦难。这就解答了余华的小说《活着》所提出的问题。上大学的时候,我很喜欢余华的这篇小说,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的命运,反映了现实,但现在我读《圣经》后觉得这个小说没给我们答案,是《圣经》给了我们答案。

我们是神所拣选的君尊的祭司,是天国的公民,是尊贵的王子与公主,我们不是牛马,不是乞丐,不是与猪狗抢食的奴隶。

我们都非常熟悉出埃及记的故事,这个故事前半段被好莱坞改编成各种影视作品,大家应该都很熟,例如《十诫》《埃及王子》等。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摆脱法老的奴役、追寻自由,很励志。但故事的后半部分若不是基督徒,知道的人不多。摩西带以色列人先到了西奈山,神赐下了律法,就是十诫,让以色列人进去应许之地后要按照律法过圣洁的生活。什么是圣洁的生活呢?就是要摆脱罪恶,灵魂上要得自由。以色列人从西奈山出发到迦南其实只需要走十几天,但这一代人最终在旷野漂泊了四十年,除了迦勒和约书亚,都没能进到迦南这个应许之地。所以《出埃及记》的结果似乎是个悲剧。

故事的结局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以色列人总是在抱怨。抱怨没水,神给了他们水;抱怨没粮食,神给了他们吗哪;抱怨吃不上肉,神甚至刮大风,从海上刮来鹌鹑给他们吃;他们悖逆神,去拜金牛犊;他们害怕迦南的敌人过于强大,要重新回到埃及去;可拉一党掀起叛乱,背叛摩西……最后,神惩罚出埃及的这一代人永远不能进入应许之地,甚至连摩西都不能进去。这一代人在旷野漂泊了四十年,死在了旷野,新一代以色列人才跨过约旦河进入到应许之地。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虽然肉体上不是法老的奴隶了,但精神上还是奴隶,他们从不把自己当人,他们把自己当做奴隶、当作牛马。只要能吃上肉,挨几鞭子没关系,自由和面包哪个重要呢?那一定是面包重要。这多么像信奉着“民以食为天”、只要能活下去就行的中国人!难道中国人真的也要像那被弃绝在旷野中的以色列人一样,永远被罪所奴役,永远自甘当牛做马吗?

宣教士马礼逊对中国呼唤:“顽石啊,你何时开裂?”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曾说:“假如我有千磅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假如有千条性命,绝对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戴德生最后把他的生命留在了中国。宣教士司徒雷登的遗愿是把自己葬在他所创建的燕京大学,他是如此爱这个国家,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国家。还有无数的宣教士在这片旷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远志明牧师在《宣教士》纪录片里讲了宣教士来华的历史,这些宣教士来华的目的只有一个:像摩西一样,带领这个民族走出埃及,摆脱罪的奴役。他们已经证明了神并没有遗弃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否则,神为什么要派这么多宣教士来到我们这里?!

我们不是依靠自己努力,终日奔波,一刻不得闲的浪子,我们要依靠主耶稣,因为创造一切,成就一切的是神。耶稣是救赎,在神里才有安息。所以《诗篇》127篇1至2节告诉我们:“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若不是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你们清晨早起,夜晚安歇,吃劳碌得来的饭,本是枉然;惟有耶和华所亲爱的,必叫他安然睡觉。”我们只有跟神恢复这种爱的关系,我们才能安心。

上帝用七天创造了这个世界,但其实祂只用了六天就干完了所有的活儿,《圣经》说:“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神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创世记》2:2—3)创世记的故事告诉我们,神的祝福在于创造与安息,而不是像奴隶一样劳作不息。

希望:成为有信仰的一代

我们的上一代像奴隶一样劳苦,我们这一代像牛马一样辛勤,我们的下一代还要继续如此吗?

我们的孩子太可怜了,比监狱里的犯人都可怜。前不久给我女儿开了个家长会,她上初一,家长会开了三个小时,我坐在她的小椅子上,屁股都坐麻了。但孩子们呢?早上6点多天没亮就起床了,7点出头到校,一直到晚上6点多才下课。回家还要写作业,周末还有各种补习班。但关键的是,他们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对迷惘的未来特别焦虑,做父母的还要天天逼他们。换位思考,我们成年人受得了这种生活吗?

孩子们在公立学校,学的那些东西真的有用吗?大多数东西无用,甚至大多数东西是假的、有害的、颠倒是非黑白的。这种无神论教育的作用只有两个:一个是服从性测试,一个是洗脑,然后通过考试筛选出一定的合格产品。再卷学历真的有用吗?也许,八九十年代大学生还有点用,能用健康换来碎银几两。但未来十年,每年1000多万大学生,卷到985、211,甚至卷到北大、清华,有用吗?研究生毕业有用吗?就算名牌大学毕业,没有背景的家庭也一样可能是做“铁人三项”“吉祥三宝”等工作。我当然不是说不主张孩子考大学,如果他自己想考、想学,我自然鼓励,但那是因为他想学,他有这方面的兴趣,而不是说上大学、卷学历就有什么用处。

肯定有人会问:那孩子的未来怎么办?真考不上高中、大学你不担心吗?没工作怎么办呢?你不焦虑吗?我并不是说不该教育孩子,完全放任孩子,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先学会做人,有正直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再就是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起码的常识,有批判性思维,有逻辑思维能力,而最最重要的是有信仰,成为进入应许之地的一代,为荣耀上帝而活。孩子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活着的意义,而不是像我们的上一代和我们这一代一样,以为只要勤劳就是活着的意义。

我常对孩子说,爸爸并不期待你们成功,但期待你们成为有信仰、有良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无论未来你们走多远,遇到再大的挫折,这永远是你们的家,永远不要恐惧与忧虑。这些都是学校不教导的,我们要教他们。

正如《圣经》所教导我们的那样:“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少年时所生的儿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箭袋充满的人便为有福。他们在城门口和仇敌说话的时候,必不至于羞愧。”(《诗篇》127:3—5)

这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神告诉我们,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也不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更不是我们个人的寄托和依赖,而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在孩子未成年的时候,我们只有教导孩子的权利,我们就是一个管理者,不能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们说的也不见得就是对的。

第二,儿女来到世界上是耶和华给我们的祝福,而不是咒诅,“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所以我们也要祝福他们,而不是咒诅他们。

第三,我们的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神所预定的使命和目标,这个使命不是我们所给的,是神预定的,他们是耶和华手中的箭,这支箭要遵循神预定的道路,飞向神的靶心。所以我们既不必为他们忧虑,也不要越俎代庖,僭越了神的权力。

第四,得地为业的人生,充满了争战。但为神而争战的人生,却是有荣耀的。只要我们的下一代归向主耶稣,他们就一定不再是被罪所奴役的一代,而是充满了耶稣的大爱的一代、自由的一代、得地为业的一代。

这一代年轻人,也许有人骂他们是躺平的一代,我们看看这代年轻人,2022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就是他们站了出来;看看2023年在上海万圣节他们自由的表达自己;看看2024年那些骑着共享单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奔向自由的新一代年轻人。我们应该对他们充满希望,我相信这是有信仰的一代。

见证:可可上学记

最后想讲一个见证,因为我觉得这个见证,可能比我讲的这些大道理更能解释《诗篇》127篇1至5节的这段经文,这段经文曾改变了我的姐姐。我姐姐有个女儿,在刚上小学的时候曾疑似患有孤独症。我姐姐那时信佛。她认为这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她的业报,是来惩罚她的。面对孩子在学校带来的各种挑战,她特别绝望,特别无助,深度抑郁。与孩子和我姐夫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但她在信主后,明白了孩子是“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祂所给的赏赐。”她只要好好爱这个孩子就好了。因为主耶稣会用爱护佑着她。于是奇迹发生了。

附:《可可上学记》链接

1.https://ysjn.d7h3b6.com/canaan-articles/science-and-faith/xysh-kksxjy-20230921231036/

2.https://ysjn.d7h3b6.com/canaan-articles/science-and-faith/xysh-kksxje-20230921231235/

3.https://ysjn.d7h3b6.com/canaan-articles/science-and-faith/xysh-kksxjs-20230921231640/

4.https://ysjn.d7h3b6.com/canaan-articles/science-and-faith/xysh-kksxjs-20231004130920/

5.https://ysjn.d7h3b6.com/canaan-articles/science-and-faith/xysh-kksxjw-20231004131550/

Date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因时间精力有限,电子邮件无法保证每封都回复,但我们会认真阅读每封邮件,推荐微信联系,谢谢理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