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对中国征关税究竟多少?为什么有不同说法?
作者:赵晓
2025年5月中旬,中美在瑞士日内瓦达成阶段性贸易协议后,关于“美国当前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到底是多少”这一问题,舆论中出现了多个版本。有人说是30%,有人指出是54%,有人说是50%。那么,谁对?为何差别如此之大?

一、专业机构与分析人士的说法
专业机构和宏观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国此前对中国商品的累计加征关税最高可达约 165%,构成如下:
20%:2018年最早加征的“芬太尼特别关税”;
145%:2019年至2025年期间陆续叠加的对等反制、反补贴、技术壁垒等附加税(含34%、50%、41%三轮);
而此次瑞士谈判达成的阶段性成果,被专业视角解读为:
下调至约30%表面税率,但并非永久;
结构拆解如下:
1、 10% 基准关税:保留;
2、 20% 芬太尼关税:声明中未明确是否取消,多数视为继续保留;
3、 24% 对等附加关税:暂缓征收90天;
4、 91% 报复性关税:已取消。
据此,专业机构判断,目前“实际执行税负水平”约为50%左右,而非媒体所称“全面降至30%”。
一张被广泛引用的结构图显示:145%中约91%已取消,24%豁免90天,20%芬太尼税暂未触动。按加权计算,美国当前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约为50%实际税负水平(含2018年20%原始关税)。
专业分析认为,此举完全属于阶段性缓和,旨在避免进一步冲突,而非结构性终局调整。这是一种“恢复谈判而非完全撤税”的中间态。

二、主流媒体的报道口径
以《华尔街日报》《Business Insider》《CNN》等为代表的美媒,对此次关税调整的表述更为简洁直接:
税率从峰值 145% 降至 30%;
认为这是一次重大“结构性降温”;
多数报道未区分结构层级或“90天豁免”的临时属性;
对于芬太尼相关关税,虽有提及,但通常未纳入平均税率。
例如 BBC 特派记者称:“美方下调关税幅度大于预期,但 30% 仍属高关税”——该表达反映出媒体普遍认为调整“已生效且有效”。
整体来说,媒体更注重向公众传达一个乐观信号:贸易战暂缓,冲突降温,市场情绪回稳。

三、差别在哪里?
虽然专业分析与媒体报道都提到“约30%”这个数字,但它们在结构理解、时效判断与结论语气方面差异显著:
1、对关税结构的理解:
专业分析强调“结构性拆解”,指出哪些是豁免、哪些是保留;
媒体多以简化口径总结整体税率,不作详细区分。
2、对时效性的判断:
专业观点强调“90天临时豁免”的不确定性;
媒体则多数视为“新关税水平已生效”,不再回头。
3、对芬太尼税项的处理:
专业分析明确指出其为“特殊保留项”;
媒体虽提及,但常未计入整体平均税率讨论中。
4、结论语气上的差异:
专业判断偏谨慎,认为这只是策略性试探与缓解;
媒体表述偏乐观,视之为实质性转向与重大成果。

四、谁对?应该用谁的说法?
两种说法在不同角度都成立,关键在于使用目的与对象不同:
对于投资者、媒体观察者而言,美媒的“30%口径”简洁清晰,有助于评估短期市场走势;
对于政策研究、战略分析者而言,专业视角的结构性解读更为严谨,能识别政策可持续性与博弈风险。
换言之,一种适合“看新闻”,一种适合“看全局”。
五、综合研判
当前,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实征平均税率约为30%表面水平,但“实际执行负担”接近50%,且并非锁定终局,只是“谈判中间态”。
若谈判破裂,24%附加税将恢复,税率或回升至 54%、80%,甚至145%;
若谈判进展顺利,税率有望进一步压缩至 20%、15%,甚至重返WTO框架内水平。
当前中美贸易关系正从“脱钩级”回落至“谈判级”。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级”,仍需解决结构性难题,包括国企补贴、市场准入、技术主权、数据透明等问题。博弈的终局,远未来到。

六、谁赢谁输?——从谈判结构看中美博弈的真实态势
在这场“阶段性关税缓和”背后,表面是税率起伏,实则是关于博弈主导权、议题设定权与战略节奏的较量。外行看热闹,如果只看“从145%降到30%”,很容易误判为“川普让步”“中方得利”;但从整体谈判结构来看,事实远非如此。
1. 谁掌控谈判节奏?
是美方先主动拉高关税至“脱钩级”(145%),再在5月启动“降温窗口”至谈判级,设下90天谈判期限。整个节奏由美方主导,中方虽避免了正面冲突,但从过程来看,更多是被动接招,非议题设定方。
2. 谁提出结构性议题?
这场谈判的核心已不在关税数字本身,而在议题框架:美方已正式将技术转让、国企补贴、数据透明、市场准入等“制度雷区”推上谈判桌。换言之,美国不仅要降税,还要重构规则秩序。
3. 谁让步更多?
中方取消91%报复性关税,暂停24%附加税,并主动豁免400亿美元美国产品关税;而美方仅暂缓部分加征,保留20%“芬太尼特别税”,外加制度议题压上。表面对等,实质上让利天平偏向中方,但议题权重却由美方掌握。
4. 谁握有更多筹码?
川普政府的最大底气在于选民支持:关税手段正是向底层选民展现“强硬与公平”的政治工具。而中方虽有可不惜一切代价之制度韧性优势,但最大软肋在于经济链条依赖全球稳定,包括制造、外资、出口等多个维度。一旦长期对抗,伤在自身,伤及国运。

综合评析:
若从“数字”看,双方各有让步;
若从“结构”看,美方设局、中方守势;
若从“趋势”看,川普以退为进,谋求推动中方规则松动;中方则换取短期缓冲,却必须思考下一步的战略转型。
因此,这场日内瓦谈判,决非胜负之战,而是双方在脱钩边缘的一次“战术回旋”:
美国保住施压筹码,打开结构谈判窗口,为美国再次伟大赢得重构前景;
中国稳住出口局势,换来喘息时机,也赢得再一次融入文明世界的机会。
从这一点说,双方都赢了。但内行看门道,谁在设规则、谁在守底线、谁主导节奏,也应看清。真正的大戏,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