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欣赏风景到走入风景——回应铭湖“宗教和信仰观”一文
作者:赵晓
铭湖兄的《简述我的宗教和信仰观》一文读来亲切、深刻,处处显露出一位思想者的谦卑与敦厚。无论是对人性结构的深层分析,还是对信仰与理性的辩证关系的反思,皆有独到见解。我诚挚地回应这篇文章,不为争辩,而是愿意在灵魂深处,与您继续切磋那一条“从理性到信仰”的人间大道。
一、您所站立的信仰立场
铭湖兄的立场,我概括为五个词:认信有神、欣赏基督、尊重新教、拒绝归属、坚持理性独立。
这是一个诚实的、敬畏的、思辨的、开放的姿态,体现出中国知识人中少有的“求道者”风骨。尤其令人敬佩的是,您毫不遮掩地指出理性的有限、宗教组织的世俗性,并努力在信仰与自由之间保持一种“张力中的平衡”。这种勇气与清醒,本身就是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极其宝贵的思想资源。

二、特别值得欣赏的亮点
我特别肯定您在三个方面的光亮洞见:
1.您不止一次肯定杨小凯指出的“信仰是制度的第一因”。您意识到,没有信仰作为支撑,自由不过是一个空壳;制度也将悬于虚空。
2.您高度评价基督新教对人类文明——资本主义、法治、个体人格独立的历史贡献,这种历史意识与文明视角,在今日中国知识界实属难得。
3.您强调“神性维度”是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信仰应成为道德的源泉与生命的归宿,此论在哲学上具备超越性,也在现实中极具实践意义。

三、有点好奇:走得如此之近,却为何仍未走入?
但我也必须温和地指出:铭湖兄,您已经“站在门口”,却还没有“进屋”;您已经“仰望星空”,却仍未“走入光中”。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感到好奇。
这也正是我今天想特别回应的主题:从欣赏风景到走入风景。
您对基督信仰赞誉备至,言之诚恳,却始终止步于“理性欣赏”。然而,我想说:信仰的根本,就在于不是思想判断,而是灵魂归属;不是观望理解,而是生命交托。
您说:“我愿意有信仰,但不愿成为教徒。”这好比说:“我喜欢阳光,但不愿站在阳光下。”哈哈,不知我这样说对不对?
这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共有的困境:他们已经理性认信,却迟迟不肯跨出生命归信那一步。原因何在?多半是“拒绝归属”——他们不愿受制度宗教的约束,怕失去独立人格。
但我要说:归信基督,不是归属某个制度、教派、群体,而是归属那位为我们舍命的救主——耶稣基督。基督是完美的,基督教则有许多问题,那是人的问题。

信仰的本质,是人和造物主上帝的关系,不是制度,更不是宗教组织。
我写过一篇文章《宗教是信仰最大的敌人》,指出宗教和信仰是不同的,宗教是告诉这个不可以吃那个不可以干,信仰却是人与神的爱的关系——人,借着基督回到天父那里,浪子回家、天人合一,享受天伦之乐。
基督是完美的,基督教却充满问题——那是人的问题,不是基督的问题。准确地讲,我们信的不是“基督教”,而是“耶稣基督”。
真正的信仰,不是律法,而是恩典;不是束缚,而是自由;不是压抑思想,而是点燃生命;不是丧失理性,而是超越理性。
所以,我由衷期待:有一天,您不再只是“看见风景”,而是“走入风景”,甚至“成为风景”。那时,不仅您的思想在光中,您的灵魂也将在爱中得安息。

四、理性的终点,不是否定信仰,而是引向信仰
您曾精彩地说:“这世上有没有绝对的真理呢?有的,不过,绝对真理存在于信仰体系的启示之中。”
这一句,正如伏笔已下,耶稣的话便是回应:“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14:6)
这不是一句宗教口号,而是人类历史中最惊人的宣告。
耶稣不是在传授真理,而是他本身就是那真理。他不是在“指向”路,而是“就是”那条路。他不是让人“思考生命”,而是把生命赐给信的人。
您已经听见了这声音,只是尚未“走进去”。

五、一个梨,光端详不如尝一口
信仰从来不是一种理性构造,而是一种生命经历。
它就像一个梨:你可以从物理学、化学、文学、美学各方面去描述它,但你永远无法知道“梨的滋味”,除非你亲口尝过。
正如一位哲人说的:“信仰不是把你推下去,而是邀请你纵身一跃,从大地飞向天空。”
只有当你愿意走进风景,你才可能成为风景。
六、结语:欢迎一起同行,进入信仰人生
铭湖兄,我敬佩您的独立精神,也理解您的顾虑与保留。但真理之光并不伤人,它只是照亮我们。
我邀请您,不只是“思考耶稣”,而是“走向耶稣”。
不是“宗教”,而是“救恩”;不是“制度”,而是“关系”;不是“理论”,而是“归信”。
若您愿意,欢迎一起读《圣经》,一起祷告,一起慢慢把脚步,从岸边挪进河中。
因为,那才是真自由的开始。人生短暂,我们要珍惜这自由,享受丰盛。
愿主恩与你同行,直到那条生命之路的终点——不,是起点!

附文:简述我的宗教和信仰观——与赵晓兄切磋交流
铭湖
谢谢赵晓兄对我《自由、保守及主义》一文的赞誉,同时提出的深度追问也能激发更深入的思考。我先发上几年前的《关于理性的思考》一文,便于赵晓兄更了解我的思考的焦点。
为了说明我的观点,先说一些美国的宗教群体与政治倾向的关系:
福音派新教徒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保守派群体之一,他们约占美国总人口的23%—25%,长期以来是共和党的坚定支持者,但哪怕是这个新教群体,在政治上仍只有约70%—80%的福音派信徒倾向保守主义。
美国的主流新教徒(包括长老会、福音派路德会、圣公会等教派),在社会和政治议题上更倾向自由主义,约有60%左右支持民主党。
黑人新教徒在宗教信仰和家庭价值观上通常较为保守,但在政治上,他们绝大多数支持民主党的自由主义(进步主义)。
大多数无神论者是民主党的坚定支持者。然而,也有少部分自由市场倾向的无神论者支持共和党,特别是在经济政策和政府规模问题上。
……
(摘引自“黑米久说美国”的《美国各宗教派别的政治倾向》)

我举以上例子,是为了说明宗教信仰是决定政治倾向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其他如文化传统、政治环境、个人性格以及在舆论氛围中形成的认知习惯,等等,也都在影响着群体或个人的政治倾向,只不过人们是否自觉地意识到罢了。
这就涉及到人的思维(认知)的复杂性问题。我多年前就形成一个观点:人既是感性(情绪、欲望、感情等)的动物,也是理性的动物(逻辑、数学、科学),同时也是神性的动物(宗教、信仰)。人是感性、理性、神性三位一体、三者合一的生命。这种一体和合一,不是外在地捏合在一起,而是内在地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不可分离的。我们只是在抽象的分析的意义上才能将它们分开进行研究,于是产生了各种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的学科,而在具体的综合的意义上,它们是无法严格清晰地分离开来的,因为它们之间始终是像化合物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矛盾,既是人类语言表达的局限,也是人类认知(思维)本身的局限。正因为如此,我们有神性,但并不能成为神;我们有理性,但并不能认知一切(理性有限);我们有感性(动物本能),但并不能真的仅仅是动物。
尽管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如此神奇,但我们对生命的奥秘仍所知甚少;尽管基于概率计算的贝叶斯神经网络研究有了令人惊异的发展,但我们仍无法给出一个人在某个时点上感性、理性、信仰在行为决策中的精确概率,甚至也看不到这方面的希望,因为不仅理性不可计算,感性(情绪、欲望等)和神性(信仰)更是无法计算,况且还有复杂的人性变化,还有动态系统中不可预测的未知变量……这一切,都令我们不能在现实问题上做出绝对性的判断。话虽如此,人总是有做出绝对判断的倾向,谁让我们是有局限而又追求无限的人呢?因此,惟有尽量学习谦卑、宽容和尊重他人,尽量向神的境界靠近吧。

为了说明我的上述思考模式,不妨随举几例:
休谟曾说:“理性是并且只能是激情的奴隶。”我认为,这话只有在人尚处于未经理性启蒙的蒙昧状态下才是对的,而当人能自觉地运用理性时,就未必只是激情的奴隶了。
理性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石,正是在此基础上才建立起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这固然是经济学分析研究的重大成果,然而现实中的人并非仅仅是理性人,同时还是感性人和神性(信仰)人,它们也在各自维度上实际影响着人的行为,而且这三个维度是纠合在一起影响人的行为的,只是我们难以精确计量它们各自的影响力度。
再举个赵晓兄判别“左与右、专制与自由”的四个象限的例子,非常形象直观,对理解这个问题有面目一新、豁然开朗之感。但这是在平面上展现的思考,如果再进一步,要是再增加维度,在立体的三维空间,甚至在四维的时空中思考呢?一定会呈现非常复杂的不一样的面貌,只是我们的数学想象力还不够丰富而已。
杨小凯曾说:“信仰是制度的第一因。”这话有石破天惊之功!但是我又会想,这只是强调信仰在制度成因中的重要性,它并不是制度成因的唯一之因,因此不排除制度成因中的其他因素,如文化传统、民情习惯、国民心理,甚至地理地缘,等等。

下面简述我在宗教和信仰问题上的认识:
宗教的核心是信仰,而信仰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和终极来源。所以我在认知维度上赞同有神论,主张有信仰。而且我也认为在各种宗教信仰体系中,基督新教相对而言最值得信仰,因为基督新教的伦理确实与现代政治文明(资本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教伦理催生了资本主义精神,而资本主义的法治、宪政、生命、财产、自由等观念的实践又推进和完善着新教伦理。然而,本着约翰.洛克的宗教宽容精神,我们还是要宽容对待基督教的其他各个教派以及世界上存在的其他各种宗教,在善的共同理念下和谐相处,当然也要坚决反对某些极端偏执的宗教原教旨主义观念。顺便说一下,这个世界不可能实现永久和平的世界大同,但尽量向维持持久和平做努力总是好的,为此一定的容忍和妥协都是必要的,然而在现实政治中这是一种可能性的互动博弈,恐怕没有一把固定的尺子可以度量,就看政治家们把握的“艺术”如何了。

但是,宗教与信仰又不完全等同,信仰本质上是一种终极意义上的信念和敬畏之心,它可以由个人内心觉悟,人的神性也可以被神谕和启示,因而人与神是可以直接对话而不必借助中介的。而宗教则是一个有世俗形态的组织,因此就有与世俗权力雷同的神权,也有部分教育灌输的功能。神权既有能扩大宗教影响、约束教徒行为的一面,但也有权力产生恶的一面,历史上神权与神权之间、神权与政权之间争权夺利的争斗乃至发展成血腥战争的事例屡见不鲜。再说,无论教皇、主教、神父、牧师,他们也都是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既有神性也有人性,如果刻意掩盖人性而宣扬神性,反而容易成为伪善的注脚。所以,我个人选择有信仰,且坚决捍卫新教伦理精神,但我不选择成为教徒,这种“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应该也是基督新教可以宽容的吧。
先说这些,很愿意继续感受你的理性之声和灵魂之音。
敬祈
安顺!
铭湖
2025.0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