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晓回复 Bill:如何看保守主义践行于中国?
20250424
Bill(一位爱学习和思考的企业家):
关于赵老师和刘亚伟两位老师的对话,我谈一下自己浅陋的观点:
我理解的保守主义,或者说保守做法:
应该有敬畏之心(humble),
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应该是尊重历史的演变,
应该不是革命性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这里肯定有合理性。土壤里面有被统治者教育后的成分,譬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一种成分;当然,也会有“头上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这种敬畏上天的成分。

我一直在思考赵老师的理论,“新教文明——宪政法治——市场文明”的三阶梯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种文化的土壤里面,这种文化,包括宗教信仰,是经过了上千年的沉淀,才会结出市场文明的花朵。
这样的土壤,生长的花朵才是长久的、多年生的。从结果来看,市场文明的确是个好东西,因为它符合人性,大家都嫁接到自己的土壤里,有时候在一定的时期内,也会是生长的;当然,有时是一年生就没有了,因为土壤实在太不兼容了。
所以,关键的问题,不一定在“新教”,还是要看新教里面的内容,主要在于信仰,提炼中华文化里面和新教信仰里面的共通的东西。我认为,需要像赵老师那样跨界的学术人士,既精通中国历史,又对《圣经》、新教理论非常了解。
这里有个小小的建议:如果提出“只有新教文明才能救中国”(怎么这么熟悉啊),是不是把一大部分人都杜绝在外了?这本身不是一种保守主义的做法,会不会有一种宗教主义的色彩?思想和理论也需要竞争、融合、妥协。

赵晓:
Bill Gu你好,喜欢你诚挚、理性又充满敬意的回应!我在你提出的几个关键点上做一些回应:
一、你对保守主义的理解非常到位
你提到:
“应当有敬畏之心(humble)、循序渐进、尊重历史演变、不是革命性的。”
这是对保守主义(Conservatism)最核心的精神的把握。真正的保守主义不是抱残守缺,而是基于对人性、历史与秩序的深刻洞察,主张温和、持续、有根基的演化改革。这和主张暴力革命之激进主义完全不同。
你所说的“尊重中华文明中的合理性”,也是保守主义的要义——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而是择其善者而守,识其弊者而改。

二、“新教文明”的确不是文化沙漠中长出来的
你提到我讲的“三阶梯理论”——从新教文化到宪政法治、再到市场文明,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你也非常智慧地指出:这种文明的成长,需要“土壤”。没错,任何文明之花,都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长在某种文化、价值、信仰的沃土中。
新教文明不是否定“土壤”,而是本身就是一种“新土壤”,它不是文化真空中的技术制度输出,而是信仰驱动的系统更新。
你的提醒很有道理:我们要看到,不是“新教”这个标签有魔力,而是其中包含的信仰、人性观、制度观、救赎观和历史观才是根基。

三、是不是“只有新教文明才能救中国”?
你提出一种担忧:如果我们讲“只有新教文明才能救中国”,是不是容易带上某种“宗教主义”“排他性”?
我的回应是:
我们所说的“新教文明能救中国”,不是宗派主义的骄傲,而是基于两个事实的总结:
历史事实:近现代最成功的宪政、自由、繁荣社会,几乎都是在“新教世界观”下建立的(如英国、美国、荷兰、瑞士等)。
人性真理:新教文明独特地解决了两个根本问题——人的罪性(限制权力——强调人的有罪与有限,“将罪恶的人性装进笼子里”+“将罪恶的权力装进笼子里”)与人的尊严(保障自由——强调天赋人权,生命权、财产权与自由权神圣不可侵犯)。
换句话说,不是“只有基督教是文化”,而是“只有福音能正面回应人的堕落与救赎”。
正如你说的,思想需要竞争、融合、妥协——没错。但归根结底,思想之间也必须有标准、有根基、有终点,而不能陷入道德相对主义与真理虚无主义。保守主义者愿意与一切真诚探索真理的人同行,但还要忠于所认信的那一位:“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四、强调一下:融合不是模糊,谦卑不是退让
亲爱的Bill,你的每一点思考都体现出尊重、融合与追问真理的精神,这正是保守主义在当下中国最宝贵的特质。哈哈,所以我说你的气质是保守主义。
欢迎继续思考:
如何让“新教文明”既扎根信仰,又尊重本土?
如何让“福音信仰”不变质、不褪色,却又不成为文化沙文主义?
如何保守永恒真理,又不断心意更新?
这些问题,愿我们一起走,一起学习、一起祷告,一起思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