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原创

理性主义发展谱系图——从笛卡尔到启蒙运动,再到现代怀疑主义

首页 /

理性主义发展谱系图——从笛卡尔到启蒙运动,再到现代怀疑主义

作者:赵晓

感谢我的朋友 August,他启发我从反思、批判现代性,进一步转向关注背后的“理性主义”思想。以下是我的相关学习与梳理,供有兴趣的小伙伴们参考。

导言:从信靠启示,到崇拜理性,再到否认一切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一句话,开启了现代哲学的新纪元。

这句话主张怀疑一切,直到找到不可怀疑的确定性;

提倡“清晰明确”的理念为真理标准;

笛卡尔因此被视为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山人物,为之后的理性主义传统(如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铺路。

但:

笛卡尔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并未像伏尔泰、狄德罗那样激进反教会;

他并未主张完全取代启示,仍强调理性与神的存在是协调的(甚至试图用理性“证明神的存在”);

他不属于“法国启蒙哲人”那一代具有激进反教会倾向的人物。

然而,从17世纪的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起,人类开始转向以“自己”为知识的出发点。理性开始脱离神的启示,试图建立一座不依赖上帝的真理之塔。

这条路径,看似光明,实则通往深渊。从笛卡尔到启蒙运动,再到现代怀疑主义,人类理性先是自我膨胀,然后自我瓦解,最后陷入虚无。

以下便是一张简化版的理性主义发展谱系图,展示其思想变迁及属灵代价。

一、理性主义发展三阶段:谱系图一览

阶段一:古典理性主义(笛卡尔 → 17世纪)

核心思想:

笛卡尔:通过怀疑一切找到“我思故我在”的确定起点。

斯宾诺莎 & 莱布尼茨:尝试用理性“证明”神的存在与宇宙秩序。

理性观:

理性高于感官,但仍服从上帝秩序;

上帝被当作理性宇宙的终极解释;

是“用理性来服事信仰”的最后尝试。

危机种子:

真理不再从启示出发,而从“我思”开始;

神开始成为人类理性系统中的一个“概念”或“假设”。

阶段二:启蒙理性主义(18世纪)

代表人物:

伏尔泰:“摧毁可憎的东西!”(意指圣经和教会)

狄德罗:“敢于用自己的理性思考一切。”

康德:认为宗教只能存在于理性道德的范围内。

核心主张:

理性代替启示;

宗教被边缘化,启示需受理性裁判;

教会被视为压迫与无知的源头。

属灵后果:

神被冷藏;

信仰退居私人角落;

真理变成人类理性“生产”的产物,而非神的启示。

阶段三:现代怀疑主义与后现代解构(19—21世纪)

从理性至上到理性自爆:

休谟:怀疑因果律,打击科学基础;

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价值无根;

福柯、德里达:语言无定、真理是权力的伪装;

后现代哲学:理性不可信,真理是相对的,“我”也是流动的建构。

西方人文主义世界观崩塌:

没有上帝 → 没有真理;

没有真理 → 没有道德;

没有道德 → 没有意义;

最后,“自由”成了“虚无”的别名。

范泰尔的回应:理性必须以神为前设

康内利乌斯·范泰尔(Cornelius Van Til, 1895—1987)预见了这一理性自毁的路线。他指出:

“除非你以神为你的起点,否则你无法说明为何人类的理性与现实世界之间有一致性。”(The Defense of the Faith)

他主张:

所有知识都必须以神的启示为基础;

理性若不服从基督,就会成为偶像,最终毁掉自己;

真正的理性,是在敬畏耶和华中开始(《箴言》1:7)。

结语:从“我思故我在”,到“我思故神在”

我们今天的世界,正处于西方人文主义理性至上、世界观崩塌之后的碎片之中。唯有回到那位创造我们心思、赋予我们理性、并在基督里启示真理的神,我们才能重新恢复知识的根基与生命的意义。

愿我们从“我思故我在”再往前走一步,勇敢说出:“我思故神在”——因为若没有神的创造与启示,我连“我”是谁都无法真正知道。

Date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因时间精力有限,电子邮件无法保证每封都回复,但我们会认真阅读每封邮件,推荐微信联系,谢谢理解!

微信客服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

在线联系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

在线提问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