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原创

回复刘亚伟:一位中国知识人的信仰

首页 /

回复刘亚伟:一位中国知识人的信仰

作者:赵晓

刘亚伟:笔名亚子,号南渡山人。作家、艺术家,独立学者。1953年出生于山东曲阜。北师大研究生学历。下乡插过队,入伍当过兵。代表作《孔府大劫难》(另名《1966阙里纪事》)。现在闽东双溪古镇创立工作室《南渡书房》,开设有家庭教育咨询。

这一段时间,我和亚伟交谈甚欢。问亚伟是否信主。答曰:然。问是怎么信的。以下,就是亚伟兄发来的信息以及我忍不住附加的评论:

1、不知别人的生活如何,我需要信仰,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生活,还有这世界这世俗社会,现实生命里的一切,都在摇摇欲坠,撕裂坍塌,需要找到一个确定的东西,帮自己支撑住这个毫无意义的世界,重建自己的生活。(赵晓评论:在世界的风浪中,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信仰则带我们仰望那永恒的,亘古不变的神圣大爱)

2、2010年,那年我57岁,突然发现,自己迫切地需要一个支撑。

此前,我已经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巨大的危机之中,一个不愿意承认的真相,正逐渐显露出来:

这一辈子,之前所有的一切,原来的信心满满确定无疑的世界,都漏出巨大的问题,所思所想所学所努力而拥有的一切,原来毫无意义,包括理想信念,这些自己立足的地方,都是虚无,都是巨大的空洞!(赵晓评论:《传道书》早说了,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其实什么都没有。唯有仰望:日光之上的永恒!)

自己深陷于一个巨大的谎言,不不,连谎言都不是,因为有谎言就意味着还存在一个真相,我觉得自己看到的那个真相都是虚无的。(赵晓评论:妙!离开了上帝,没有真理,也没有真相!只有虚空、只有虚无!)

忽然发现自己这五十多年完全白活了,一切都不成立。如落水中,挣扎无着,求告无门,孤立无援。(赵晓评论:哈哈,50更惑了!)

3、虽然在自己内心深处,一直都知道那个主宰的存在,但我一直迟疑着,没有迈步进入那道门。理智的认知并不能把我带到上帝面前。我等待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赵晓评论:加尔文讲过,人人都天生知道上帝。人,通过三本书可以认识上帝:宇宙万物——上帝的杰作;人类自己——上帝的杰作;社会历史——上帝掌权。所以,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说,上帝啊,没人给我讲过你,没人给我证明你,没人给我传福音,所以你不能把我判罚进地狱。)

4、决志信仰上帝,是在上下求索之中,发现求索的无意义,同时也知道了知识的无意义,人生的无意义……茫然失措,空空如也,无归宿,无着落,这巨大的虚无,意义的失重,如黑洞一般将我吸进去……(赵晓评论:信仰,就是“惊险的一跳”,以信心,跳向永恒……)

5、此前我曾很多次徘徊踯躅于上帝之圣殿门前,却不得其门而入。我知道,在信仰路上,入上帝之门,不可自欺,必有真实需要,必怀诚实之心。

6、信仰之门即上帝之门,是一道窄门,自觉无知之人才能通过。

知无知,是信仰的起点。

知无知,产生了对那个最高存在的真实需要。

知无知,成为自己求索的归结点。

知无知,俗世意义在此丧失;灵性意义在此发现。

(赵晓评论:信仰之门,的确是窄门,被召的人多,进去的人少。)

7、在知无知的那个“点”上,我得以蒙恩,真实地信了上帝,全身心地皈依。是一次终于归来,同时又是一次新的启程。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脆弱如赤子,彻底放弃旧我,那个皮囊,无羞无耻,无畏无惧,无欲无求,被圣灵充满。(赵晓评论:知无知,知无德,哈哈,否定了自我,走向了新生……)

8、信仰一旦产生,真切地感觉到,上帝的光瞬间穿透了我的肉体,发现自己成为了一个新人。(赵晓评论:“旧事已过,一切都是新的了!”)

9、信仰让人获得一个新的角度,获得一个新的认识工具。

10、总觉得信仰不太适合轻易谈论和讨论的,每个人的信仰应该是他内心最神圣隐秘的一个地方,就像每个人的密室。

11、同时感觉当下网络上对信仰的说教讨论有些过于喧嚣了,像集市上的叫卖声。

12、主义总是被高调宣示的。而信仰的声音总是来自你的心灵深处,那是一种坚定而温和的低音,在你独处的时候,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心中就会有只有你一个人听得到的叮咛。这也许是区别信仰与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赵晓评论:太精辟了!——“主义总是被高调宣示的。而信仰的声音总是来自你的心灵深处”)

13、有人说,知无知是人所能的最高智慧。我说,信仰是无知之知,是知道自己无知之后向那个最高存在的托付,是诚恳真实地面对,从而在彼岸秩序中找到和确定自己原本卑微的真实位置。(赵晓评论:精辟!——“信仰是无知之知”,承认无知又无德,也就是有罪与有限,从而走向对永恒的信靠,这就是智慧的开端了!

14、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喜欢下断语,其实也是一种僭越,一种自义。存疑问,常犹疑,知无知,才近乎敬畏。(赵晓评论:加油,我亲爱的弟兄!)

赵晓感叹:

一、“知无知”:信仰智慧的起点

亚伟屡次提到“知无知”,这是哲学的语言,同时也是信仰的门槛。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开篇就指出:“几乎所有的智慧,我们的智慧,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对上帝的知识与对我们自己的知识。”人若不知自身之无知、无能、无德、无望,如同赤条条一无所有,永远无法真认识那位全知、全能、全善的神。这种“自知之明”,正是属灵智慧的开始(参《箴言》9:10)。

二、“虚无的呼声”:传道书的回响

亚伟说自己“发现所有的一切毫无意义”,这与《传道书》的核心思想高度一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道书》1:2)。然而,正是对世俗不再满足之时,在人间意义尽失之处,天国的意义才开始显现。“敬畏神,谨守祂的诫命”才是“人所当尽的本分”(《传道书》12:13)。信仰,正是这场属灵颠覆中的重建工程。

三、“圣殿门前踟蹰”:认信与悔改之门

亚伟坦承:多次站在“上帝之门”前而未敢进入。这,也是许多追求者的真实写照。主耶稣在《马太福音》7章13-14节中谈到:“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进入这门,非靠理智,而是靠上帝的拣选、圣灵的催促以及心灵真实的饥渴(参《约翰福音》6:44)。

四、“主义”与“信仰”的分界

亚伟区分了“主义”的喧嚣与“信仰”的低语,特别精辟,令人警醒!在中国知识分子传统中,主义常高调宣示,而信仰则是内心深处的“温柔低语”(《列王纪上》19:12)。这区别不仅是心理的,也是本体论的——主义是人发起的,信仰是神赐予的;主义重塑群体,信仰重生个体;主义追求理性的启蒙,信仰渴慕真理的启示。

五、“圣灵充满”与重生更新

亚伟写道:“泪流满面,彻底放弃旧我……被圣灵充满。”这是一种“属灵新生”的真实体验。《以西结书》36章26节预言说:“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哥林多后书》5章17节则印证:“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这正是亚伟等众信徒得救那一刻的真实写照。

六、从“无归宿”到“蒙恩归家”

“知无知”的那一“点”,成为他蒙恩的转折点。就如《路加福音》15章中浪子的归家,不只是情感上的感动,更是悔改、相信、归顺的生命转变。从自我中心到以神为中心,是基督恩典的工作。

七、结语:信仰的静谧与尊贵

亚伟最后指出:“信仰是密室中的声音,是孤独时灵魂的叮咛。”妙极!真正的信仰决不是口号,而是敬畏中的倚靠,不是在集市上高喊,而是在心灵中悔改。我说过,每个知识分子信主都是重要的公共事件。愿亚伟的经历成为今日中国知识界寻道者的回声,也成为教会牧养与传福音的重要素材。

Date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因时间精力有限,电子邮件无法保证每封都回复,但我们会认真阅读每封邮件,推荐微信联系,谢谢理解!

微信客服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

在线联系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

在线提问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