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俪效应”及其启示——从向海清看国际关系中的“恩仇变异”
作者:赵晓
读到一篇好文,骆驼所作《2025,为什么美国抛弃乌克兰》,里面谈到孙俪的故事。我将之提炼为“孙俪效应”,特别介绍给小伙伴们。希望对大家理解国际关系有所帮助。
一、事件背景
“孙俪效应”来源于女演员孙俪与其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向海清之间的恩怨纠葛。
孙俪对向海清多年资助,本是善举,但当向海清获得助学金后继续要求资助时,孙俪选择拒绝,并停止资助。向海清随后愤怒地指责孙俪“小肚鸡肠”、“傲慢至极”,并通过公开信和媒体曝光,引发公众热议。
让人费解的是:为什么明明受到了帮助,却在资助中止后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愤怒与攻击性?这一反应看似“忘恩负义”,甚至表现为“升米恩,斗米仇”,实则揭示了心理层面更为复杂的机制——受助者的“受害者优越感”与“道德权利扩张”。
而这种情绪并非个例,是在国际关系中屡见不鲜的“恩仇变异”现象。因此,格外值得关注和思考。

二、向海清心理解析:恩仇变异的根源
1、受害者优越感:被帮助者为何反而愤怒?
向海清从小生活在贫困中,社会身份是“弱势群体”,在接受孙俪资助后,他在物质上得到了改善,但内心却产生了“受害者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源于他对自己“弱势身份”的认同,并由此衍生出对“强者”的天然道德要求。
在他看来,孙俪的帮助并非单单的“恩惠”,而是一种“义务”,甚至是一种“偿还”。这种心理机制让他认为,孙俪停止资助,就是违背了对弱者的“道德承诺”,他因此感到愤怒,甚至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
2、道德权利扩张:恩情变成了道德负债
向海清逐渐把接受资助视为一种“道德权利”,并将孙俪的持续资助视为“理所当然”。这种心态的根源在于,弱势群体往往把“被帮助”转化为“应得的权利”,而帮助者则被道德绑架,成为“欠债人”。
也因此,当孙俪选择停止资助时,这种“道德权利”被打破,向海清不仅感到失落,更觉得自己的权利被侵犯,于是愤怒升级,转而攻击帮助过他的人。

3、依赖性与自尊心的冲突:内在认同的破裂
向海清长期处于受助状态,形成了对资助者的依赖感。但他内心深处却对这种依赖感到羞愧和自卑。为了维护自尊,他在心理上将孙俪的资助合理化为一种“平等交换”:孙俪需要通过帮助弱者获取社会名望,而他则通过被帮助满足了孙俪的需要。
因此,他认为双方地位平等,并不欠孙俪什么。正因如此,当孙俪中止资助时,他觉得自己被“抛弃”了,自尊心受到极大打击,愤怒攻击性行为便随之爆发。
三、国际关系中的“恩仇变异”:以乌克兰与美国为例
1、乌克兰的“受害者优越感”与美国的“道德负债”
在俄乌冲突中,乌克兰接受了美国和西方的大量援助,包括经济、军事和政治支持。然而,在乌克兰国内以及国际上的支持者中间,却存在一种与向海清类似的“受害者优越感”,即认为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援助并非“恩惠”,而是“义务”,甚至是“偿还”。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西方而战”,所以西方必须不断提供援助,否则就是“背叛”和“不道德”。
当美国出现援助疲态或对乌政策调整时,乌克兰一些人及其支持者就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指责美国“不够道义”,而忽视了援助的本质是一种自愿行为。
这种情绪反应,正是典型的“恩仇变异”——在道德上占据高地的“受害者”,对援助方产生愤怒与攻击。

2、道德权利扩张:从感激到要求,再到指责
乌克兰在接受援助的过程中,逐渐把“被帮助”视为应得的权利,并认为美国有持续援助的“道德责任”。这种“道德权利扩张”让乌克兰政府中的一些人对美国的援助规模、力度、甚至内容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
当这些要求未被满足时,他们及其支持者不仅不感激,反而觉得乌克兰被美国“出卖”了,继而对美国表现出失望、愤怒,甚至指责。这与向海清对孙俪的情感转变如出一辙。
3、依赖性与国家尊严的矛盾:内在认同的破裂
乌克兰在战略安全和经济上对美国的高度依赖,使其在国际政治中处于被动地位。然而,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乌克兰又渴望被平等对待,甚至希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这种依赖性与国家尊严的矛盾,使乌克兰对美国既有感激,又有不满,甚至有时表现出抗拒与对立。
类似心态的,当然不止是乌克兰……

四、启示与反思
1、受害者优越感的危险:弱者并不总是正义的
无论是在个人关系中,还是在国际关系中,受害者优越感都可能导致“恩仇变异”,使原本的帮助关系变质,甚至演变为道德绑架和情感勒索。然而弱者并不天然具有道德优越感,援助方也不应因此背上道德负债。
圣经中,上帝不以贫富、强弱论公义,而是指出所有的人都是罪人。
2、道德权利扩张的边界:帮助不是义务
无论是孙俪对向海清,还是美国对乌克兰,帮助都应是一种情感之善,而非道德义务。道德权利不应无限扩张,更不能因期待落空而转化为愤怒与指责。
3、依赖性与尊严的冲突:从受助到自立
无论是个体还是国家,依赖性都会削弱其独立性与自尊。当依赖者把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完全寄托于外界帮助时,一旦帮助中断或减少,其愤怒攻击性便会爆发。因此,从受助到自立,不仅是经济上的独立,更是心理上的成熟。

赵晓评论:
“孙俪效应”并非仅仅是“恩将仇报”或者“升米恩,斗米仇”,而是一种“恩仇变异”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弱者的“受害者优越感”与道德权利的无限扩张。
在国际关系中,受援国对援助国的态度,常常从感激变为要求,再变为指责,最终产生对立。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乌克兰对美国,也出现在湾湾、韩国、甚至部分欧洲国家对美国的态度中。
“受害者优越感”是一种危险的心理机制。它不但会摧毁原本的恩情,还会反过来绑架帮助者。
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帮助都是一种情感之善,而非道德义务。只有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帮助与被帮助才能真正带来正向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