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会不会犯下绥靖主义的错?
作者:赵晓
读了好友推荐的“敏敏郡主”《聊聊川普,如果我错了,我会很开心》的文章。非常理解作者的担心,也有其合理性,但感觉需要在特定背景下进行分析与解读。
以下是对文章中担忧的分点回应:
1. 关于“柏林墙的历史教训”
作者担忧川普可能因“短视”而放弃乌克兰,并将这一假设与肯尼迪在柏林墙事件中的绥靖政策相类比。
这一担忧有其合理性,但也需注意局势差异:
柏林墙修建是冷战初期的一次战略冲突,其核心在于两大阵营的制度竞争。肯尼迪的“无为”选择,被解释为避免局势升级为核战争。
乌克兰问题则不同,当前的国际局势已不是冷战的两极对抗,而是多极化和碎片化。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动对国际秩序构成挑战,但与柏林墙事件相比,乌克兰局势背后牵涉的全球利益更复杂。
如果川普采取“退缩”政策,原因可能不仅是“短视或贪婪”,更可能是对美国经济利益的优先考量,以及对国内选民需求的回应。这是民粹与全球主义的冲突,因此不能简单用“柏林墙教训”概括。

2. 关于“川普的保守主义与美国优先”
作者质疑川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可能会损害美国的全球领导力,并进一步拖累全球秩序。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孤立主义”的担忧。
然而,川普的保守主义逻辑并不同于“孤立主义”,也因此未必完全是负面:
川普的一些政策初衷确实是为了降低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过度负担,回归“内向型发展”,这种转向本身具有保守主义的合理性。
另外,拜登修复了盟友的关系,并组织了更大的圈子。这为川普三期奠定了基础,川普的国务卿鲁比奥是教练级别的政治家,这次两党全票通过,他或许会接受拜登的遗产,也因此让川普二任比川普一任时做得更好。

3. 关于“美国不会是邪恶化身,也非永远灯塔”
作者的总结是理性的,点出了美国的双重性——既可能为正义代言,也可能为利益妥协。这种现实主义的观点非常重要,尤其在分析川普时更为适用。
但在我看来,美国的“灯塔”角色,取决于制度和信仰(“民情”),而非领袖个人:
川普的政策固然可能带来短期震荡,但美国的制度设计能够有效约束权力的极端化。
如果美国能继续维持其内在的民主与制衡机制,个人风格的总统影响力是有限的。
我的结论:这位作者的担忧是有逻辑支撑的,但视野可以更开阔一些,有些问题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
历史教训确实需要谨记,但现实局势与当年的柏林墙危机已截然不同。乌克兰问题可能不是简单的“妥协或对抗”二选一,而是需要更复杂的策略平衡。
川普的“美国优先”确实可能带来短视风险,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其政策中的现实主义逻辑。正如资本市场对川普政策的积极反应显示,未来是光明的。

最终,无论美国还是他国,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不是某位领袖的选择,而是制度的稳定性与社会的活力。
正如作者引用的那句王尔德的话:“天堂与地狱,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川普的未来政策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狱”……
然而,判断其价值的关键不在于他的个性,而在于美国制度能否继续引领全球的规则与秩序。如果川普能证明自己是个“靠谱的保守主义者”,那就让我们不妨乐观看待他所引领的美国及世界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