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加尔文致法王信看如何处理政教关系
作者:赵晓
约翰·加尔文在1536年致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的信中,以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既为法国被迫害的基督徒辩护,也向国王阐述了他对政教关系的深刻思考。这封信娓娓道来,如同一位忠诚的臣子面对君主,却带着不属于尘世的超然气息充满了智慧的论述。此信成为《基督教要义》的开篇,而这封信中的名言、金句不仅是对当时政局的回应,更是对人类社会政教关系的超越时代的深刻剖析,值得今天的我们倍加关注和思考。

一、神的荣耀与王权的合法性
加尔文直言:“国王在统治他的国家时,若不以神的荣耀为目的,就不是在履行国王的职份,只能被称为盗贼。”
这样的表达不仅犀利,还直击核心:政权的合法性必须建立在神的旨意之上。国王的权柄并非源于自己的力量或家族的延续,而是来自神的委托。若君王忽视了这一点,他的权力便会沦为一种掠夺的工具。
这句话让人联想到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说的:“没有公义的国家,无异于大群的盗贼。”加尔文显然继承了这种观念,但他更进一步,将“公义”具象化为“神的荣耀”。在他的语境中,国王的任务不仅是维护秩序,还要彰显神的圣洁与公义。这是对世俗政权的一种神圣化定义,也是对权力滥用的有力批判。

二、神的真道是政权的基石
加尔文进一步指出:“国王若拒绝将自己的国权降服在神的权杖——神的真道之下,却期待国家长久兴盛,那不过是在自欺。”
君王一般认为自己权倾天下,可以为所欲为,对于专制君主就更是如此。但加尔文用一种冷峻的语言提醒君王,若忽视神的真道,国家的兴盛只是虚假的繁荣,终将崩塌。这不仅是一种信仰的宣告,更是一种政治的智慧。政治学者刘军宁在今年的“1212论坛”就再三强调,若不在神定秩序中,政权必不能长存。
这一点在历史上多次得到印证。当世俗政权试图彻底掌控宗教,或将宗教置于权力之下时,结果往往是政教双输。中世纪的教皇试图以教权控制王权,而许多专制君主又试图以王权操纵教会,二者的斗争从未真正为国家或人民带来福祉。加尔文的这句箴言正是呼吁政权与信仰达成平衡:政权需要承认其在神面前的谦卑地位,而信仰需要在公共领域保持纯正的见证。
加尔文写这封信,是以先知性的劝诫,希望法王法兰西斯能够在法国实施宗教宽容政策。法王法兰西斯显然是没有听取,而是采取了联合天主教镇压法国“胡格诺派”为代表的新教徒的做法,结果导致宗教战争,社会分裂,国运逆转,最终引发法国大革命,王朝崩溃,人头滚滚。

三、公义与信仰的公共责任
在信中,加尔文写道:“保护神的真理不致蒙羞,维护基督在我们当中的国度,是国王份内之事。”
这句话不仅为政教关系定调,更为君主的职责提供了一种更高的标准。在加尔文看来,国王并不是世俗权力的绝对拥有者,而是神的仆人,他的职责是确保国家治理能够尊重并体现神的真理。
这种观点挑战了许多传统观念,尤其是认为信仰只属于私人领域的观念。在加尔文的视角中,信仰从来都不只是个人的内心事务,而是影响社会结构、法律秩序的公共力量。国王的责任,不是压制信仰,而是为信仰的自由发展创造空间。这种思想在后来的新教国家,如荷兰和苏格兰,得到了实践。信仰成为社会秩序的核心,而非冲突的根源。
与法王形成对照的正面例子,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她敬畏上帝,“维护基督”,实施宗教宽容政策。英国因此得以成功转型为新教国家,一飞冲天,领先法国半个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为“日不落大英帝国”奠定基础。英国王室至今还享受福祚,可谓与民同乐,江山永固。

四、人的软弱与神的公义
加尔文在信中还不忘提醒国王:“我们在神的面前是可悲的罪人;我们在人的眼目中也是最被藐视的。”
这句话听起来充满谦卑,但实则隐含着一种对世俗权力的警告。加尔文在这里,显然并不是试图讨好国王,而是提醒他:“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包括国王在内,都是神的受造物,身份平等;同时,又都是罪人,都需要在神的公义下谦卑。君主的权柄再大,也是“可悲的罪人”,无法凌驾于神之上。
这种警告并非单纯的宗教教义,而是对权力本质的深刻洞察,奠定了牢不可破的“王在神下”的西方道统。人的软弱和罪性注定了任何权力都会倾向于腐化,因此需要一种超越权力的约束力,而神的公义正是这样的约束力。若没有神的律法,君主便可能陷入专制;若没有对神的敬畏,国家便会成为暴政的温床。

五、政教分离与和谐共存
加尔文还在信中说:“您在治理国家时,应当视自己为神的仆人。”
这话也极其值得琢磨。因为,尽管加尔文强调国王的责任在于维护神的真道,他并没有主张宗教或教会可以凌驾于政治之上。而是政府和教会都同为“神的仆人”,政教需要分立,但都应该服侍上帝。
这里的“仆人”是一种谦卑的态度,而非被宗教控制的象征。加尔文的理想政教关系既不同于天主教的教权在上、王权在下,又不同于东正教,王权在上,教权在下,而是一种和谐共存的现代性的政教分立制度:政权(世俗权柄)负责维护社会秩序,而教会(属灵权柄)则提供信仰、道德和价值基石。
这种观点在现代英美为主导的民主制度中得到了某种体现。虽然现代社会多提倡政教分离,但在许多国家,基督信仰仍然深刻影响着法律、文化和社会价值。而加尔文的思想提醒我们,政教分离其实本质是政教分立,并不意味着权力对信仰的排斥,而是对信仰在公共领域作用的尊重和认可,同时双方都要服侍神。

结语
从加尔文致法兰西斯一世的信中,我们看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政教观。这种观念既强调了神的真理对世俗权力的指导意义,也呼吁世俗政权在神的荣耀面前保持谦卑。这封信不仅是一份对法国迫害基督徒的申诉,对真道的竭力争辩,对法国宗教宽容的呼吁,更是一部政教关系的经典论述。
在现代社会,加尔文的论述与思想依然充满启发。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个人信仰还是公共治理,如何在自由与秩序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世俗与神圣之间保持尊重,都是加尔文为我们留下的深刻命题。26岁的神仆,他的智慧如灯塔,穿越风浪,指引着后世追求真理与公义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