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观天下:经济危机是否会演变成大萧条?
近期召开的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但面对通缩和增长困境,这些措施是否足以避免经济进一步恶化,经济危机会否演变成一场“大萧条”呢?值得探讨。
一、政策应对:以进促稳的有限反危机措施
面对经济萧条的迹象,高层提出了三大主要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计划加大债务操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历史高点。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时隔十几年重新出现“金融放水”的表述,以应对通缩压力。
全方位扩大内需:试图通过“稳楼市、稳股市”刺激消费需求,缓解内需不足的问题。
此外,提出2025年通过《民营经济促进法》,试图恢复民营经济信心,赋予东南沿海省份更多发展权力,回到“发展是硬道理”的基本经济路线。
问题:这些措施看似回归经济增长,但实质性改革有限,只是“技术性放水”和“放权”,掩盖了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二、资产负债表衰退:通缩与“出清”困境
当前经济危机与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有一定相似性,但问题更为复杂:
1、企业与个人的出清选择:
在经济预期恶化的背景下,企业和居民通过还债、减少消费与投资,甚至选择跑路、自杀等方式进行“资产负债表修复”。
2、内需核心被忽视:
政府财政投入仍偏向制造业和基建,而非医疗、社会保障等有助于提振消费的领域,进一步抑制内需复苏。
理论视角:美籍经济学家辜朝明指出,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关键在于经济主体“隐瞒”真实状况,导致所有传统救市政策失效。在中国,官僚衰退正是危机的核心。

三、大萧条风险:政策与现实的拉锯战
1、政策困局:
虽然会议提出“守正创新”、“以进促稳”,但本质上只是回到改开时代的增长路径,未能触及政治与经济体制的深层次改革。
2、现实风险:
大规模的债务与货币放水可能短期缓解通缩,但难以形成可持续增长。
若政策无法真正提振内需,危机将继续恶化,甚至演变成经济大萧条。
四、结语:经济危机的走向取决于改革力度
中国目前的经济危机已经显露出资产负债表衰退、制造业过剩、通缩深化等诸多迹象。
短期看:政府通过财政放水和扩大内需的技术性调整,试图避免危机失控。
长期看:如果缺乏深层次的体制改革与内需重建,危机将不断恶化,甚至可能演变为“大萧条”。

真正的出路在于:
改善信息流动,恢复市场信心;
推动社会保障改革,真正激活内需;
摆脱单纯依赖制造业的增长模式,走向多元化、可持续的经济结构。
一句话,唯有真正的改革,才能避免中国陷入长期的“大萧条”。

